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

字号: 默认

主讲: 历史高级教师 汪庆伟

一、知识概述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概况: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䜣,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兴办新式教育。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洋务运动中第一批留学童生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

  (3)创办民用工业。为了辅助军事工业,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措施:

时期

成就

19世纪60年代

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19世纪70年代

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19世纪80年代

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北洋海军建成后号称”世界第七大海军, 亚洲第一的海军”

(2)评价洋务运动:

  1)积极: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主要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蓄谋侵略中国。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2)概况:

  1)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争。

  2)四大战役:

  ①平壤战役: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

  ②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方针,日军夺取了黄海制海权。

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比较(图)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牺牲

  ③辽东战役: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夺取大连、旅顺,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签订《马关条约》。

(2)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3)影响: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的狂潮

(1)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俄国联合德国、法国以提出“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清政府付3000万两赎辽费)

(2)瓜分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爱国人士所画的《时局图》

(3)“门户开放”:

  列强瓜分中国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