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

字号: 默认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卷

开始测试
剩余时间

20分

一、选择题

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2、1945年8月到10月间,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关注点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戍守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4、“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  )

A.东北解放军

B.刘邓大军

C.西北解放军

D.华北解放军

5、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的态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6、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列哪种排序正确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7、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8、下列战役,与1949年1月和平解放北平直接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10、1948年10月,—位战败的国民党军官叹地说:“锦州好比—条扁担,一头挑东北,—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他感叹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于1945年8月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尽全力争取和平,揭露蒋反动派的假和平的阴谋,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会谈,称为重庆谈判。因此,答案为B。

   本题主要是要抓住“1945年8月到10月间”时间节点,据此可排除A.B.C选项:A选项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1927年;B选项西安事变是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C选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均不符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重庆谈判开始,国共双方在10月10日正式签署著名的《双十协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依据题干中信息“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戍守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可知,解放战争到1947年时,国民党军队越来越多担负戍守任务,用于作战的实际部队越来越少,因此,这一转折点指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答案为D。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因此,答案为B。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因此,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三大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南京解放。故选A。

   根据题干中“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可知是中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胜利的原因。所以答案选C。

   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故本题答案为C。

   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展,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故“伟大的胜利”指的是D。

   依据题干中“1948年10月”“锦州”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要道,辽沈战役首先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因此,答案为A。

B卷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事件各是什么?

  (2)在图一所反映的事件中,国共双方就抗日问题达成怎样的一致?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国共双方就国内和平问题达成怎样的一致?

  (3)图一所反映的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图二所反映的事件达成“一致”后的落实情况如何?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展开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西安事变;图二反映的是重庆谈判。
  (2)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3)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落实情况: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4)启示: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 民 党

共 产 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有何历史意义?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展开答案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其它言之得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