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李红梅
一、导入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二、课文朗读
三、课文内容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课文朗读
二、课文内容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章先叙事,交代缘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接着写景,描写。“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最后生发感慨,议论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三、深入探讨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广为流传,其原因是什么?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好处。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与普通的比喻句有所不同。一般的比喻句往往直接写出本体与喻体,而此句中先揭示积水空明(当然这也是一个比喻句)这一条件,然后指出喻体——“水中藻、荇交横”,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最后再揭示出本体——竹柏影也。这样的安排,可以激发读者的疑问——何处来的“竹柏影?”给人一种妙趣横生的感觉。再者,这个句子的比喻有两重:以月光为本体,喻体是水;将倒映在庭院中的竹柏影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它们的动态感。这句话赋予了静态的景物以动态感,使得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这也是这个句子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2、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是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而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遭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四、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