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字号: 默认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学习《野望》

1、诗人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2、背景及文题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野望,眺望原野。以此为题,点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交代了写作背景。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问题分析:

  《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学习《黄鹤楼》

1、诗人简介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相关逸事: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2、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诗的主题:

  崔颢的《黄鹤楼》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黄鹤楼是一个神奇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当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诗人的诗情喷涌而去。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问题分析:

  (1)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3)《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名句赏析:

  (1)《黄鹤楼》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是什么原因?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3)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学习《使至塞上》

1、诗人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0090819193223449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出塞途中所见景色。前四句写离京赴边塞,表现出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五六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最后两句气氛一变,当听到战争向前推进消息时,便由凄然变为兴奋,表现出唐代强盛的国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它以工整的对仗、贴切的描绘,生动逼真地组成一幅塞外特有的奇丽壮美的画卷,被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誉称为“千古壮观”。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整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诗的主题: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背景介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诗的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出蜀的目的,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 从表现手法看,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诗的主题: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问题分析:

  (1)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2)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其诗语言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背景介绍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诗的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闲适之情。

问题分析:

  (1)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闲适之情。

 

三、难点知识剖析

  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