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拓展阅读:
胸有成竹郑板桥
梅兰竹石可谓是中国古代画家们一直偏好的题材,因为它们是高洁的品质的象征。而一说到画竹,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清代的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扬州八怪”的一员。著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先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潍县的县令,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得罪上司被贬斥,他就选择了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由于他出自官场,所以常常玩世不恭,在诗书画中嬉笑怒骂社会上不平之事。而且他不卖画与达官显贵,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
郑板桥在文学、书法、绘画各方面皆有所成,有“三绝诗书画”之誉。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盖过他的诗名与书名。兰竹菊石是他最常见的描绘题材,其中又以兰竹为主,他通过歌颂兰竹,表白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憎态度。郑板桥专聚精力研究兰竹的画法,一当提笔,便胸中勃勃,随手写去,也能自成浓淡疏密、长短肥瘦的格致。即使是几竿青竹、数丛兰叶,也显得疏密有致,多少有节,非凡手能及。
郑燮是一位注重自然、主张首先从生活入手的画家。“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过程,是对他重视生活感受的创作观念的绝佳表述。他自己爱竹,住所周围遍栽翠竹,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说法。丰富的眼中之竹经过郑板桥的提炼、揣摩、概括,也就是一个演化为“胸中之竹”的过程。
《兰竹图》寥寥数笔,写翠竹几竿、芳兰数丛、巨石一壁,表现出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巨石仅以淡淡皴染,就突现了峭拔凌厉的气势;翠竹枝干粗细相间,竹叶疏密成致,迎风摇曳,细致坚韧,苍翠之感油生;兰草疏密相间,虽一丛丛地分散,但在竹、石的有机穿插和统贯下,不仅各丛之间有呼应,而且与竹、石构成有机的画面。整幅作品看来,笔情纵逸,但又苍劲严整,颇得萧爽之趣。而题画诗,不仅拓广了画意,并且补充了画面的空虚部位,使整体平衡紧凑。这种富有气机的作品,倘若不是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是难以成就的。
(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