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字号: 默认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学习《饮酒(其五)》

1、诗人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时的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2、背景及文题

  《饮酒》诗20首,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诗歌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层次安排: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主旨: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问题分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学习《春望》

1、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2、背景介绍

  《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首联描写了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颔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杜甫继承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颈联“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尾联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问题分析: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名句赏析:

  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学习《雁门太守行》

1、诗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颌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层次安排:

  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问题分析:

  (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3)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4)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名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学习《赤壁》

1、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太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2、背景介绍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诗人借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诗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是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主旨: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问题分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学习《渔家傲》

1、诗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背景介绍

  《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3、译读诗歌

4、诗句赏析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上片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问题分析:

  作者为什么梦想回三山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做怪?

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课堂小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是他的酒后真言,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整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画面描写军旅生活,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深刻警策。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