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
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文言知识掌握
(1)通假释义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2)古今异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方向)
长夜沾湿何由彻[古义:到,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今义:通;透]
安得广厦千万间[古义:如何。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作者简介
杜甫(7l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茅屋建造得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得也并不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忍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不朽的诗篇。
3、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
第一节: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第三节: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诗人彻夜难眠。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的理想。
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诗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赏析第二诗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3)赏析第三诗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赏析第四诗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旨:
这诗抒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郁抑不平的感慨。尽管在现实社会里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然而结尾的地方,诗人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一种热爱生活,冲出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4、写作特色
(1)体现歌行体特征。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艺术构思极富技巧。
(3)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4)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
《卖炭翁》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写大量讽喻诗,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另有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古代讽喻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自觉明确地从咏叹民生疾苦、针砭时政这样的目的出发,系统进行创作的,白居易堪称第一人。他的《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是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编排构建的讽喻诗系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2、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3、整体感知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无以为计,遭受掠夺,衣食无着的老百姓形象。诗人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其次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再次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结尾处的“惜不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卖炭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善良的百姓被逼上了绝路。
研读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旨:
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写作特色
(1)通过肖像、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2)灵活运用陪衬、反衬手法。
拓展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卖炭翁》一诗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例如:“衣正单”与“愿天寒”、“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等。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
三、难点知识剖析
1、白居易是怎样刻画卖炭翁的形象的?
2、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