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课外拓展
典型例题
 



  

中国的自然环境(二)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1、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2、黄河的治理

3、长江的开发

二、重难点内容归纳讲解

(一)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有灌溉、航运、渔盐和旅游等方面的便利,还提供了水资源。

1、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咸水湖、淡水湖

  外流河:最后注入大海的河流。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外流区:指外流河所在区域。

  内流区:指内流河所在区域。

  内流湖:指位于内流区的湖泊,大多是咸水湖。

  外流湖:指位于外流区的湖泊,都是淡水湖。

2、我国河流的特点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较少。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外流区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也有明显差异。

  (1)河流补给:我国外流河以天然降水补给为主,内流河以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影响外流河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季风与降水;影响内流河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2)河流汛期:根据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雨带的进退规律,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的汛期变化,自南向北逐渐缩短,南方河流雨期开始早,结束晚,汛期长,北方河流雨期开始晚,结束早,汛期短。

  (3)结冰期: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南方河流无结冰期。

(二)黄河水系及治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1)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2)黄河的贡献:黄河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利用黄河水修渠进行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3)忧患:

  上游: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凌汛;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凌汛、形成“地上河”、断流。

  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降水多集中在7、8月等因素,使得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黄河出孟津以后,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得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一旦暴雨来临,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非常严重,泛滥区民不聊生。

  凌汛:

  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下游河道,一般年份冬季结冰封河。春初解冻开河,冰水齐下,冰凌壅塞,水位上涨,形成凌汛洪水,此时期为黄河凌汛期以黄河下游河道为例,因上下河段纬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气温相差摄氏3—4度。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结冰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开河晚,结冰较厚。一般在1—2月间,气温升高,上段低纬度河段封冻首先解冻开河,封冻期间河槽积蓄的水量急剧释放下泄,形成凌汛洪水,洪峰流量沿程递增,水位上涨;但下段高纬度河段因气温仍低,冰凌固封,在水流动力作用下,水鼓冰开,形成“武开河”。“武开河”时,解冻来得很快,特别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大块冰凌汹涌而下,这样就容易造成冰凌,有时大量冰凌在狭窄、弯曲、浅滩处阻塞,形成冰塞、冰坝,致使水位陡涨,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有的年份,上下河段气温变幅相差不大,河道封冻分段解冻开河或就地解冻,不致形成大的凌汛洪水,开河也比较平稳顺利,这种情况一般称为“文开河”。

  断流:

  20世纪70年代到 20世纪末,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现象,而且断流天数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999年以来,政府在黄河流域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全年不断流。

  (4)主要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中游保持水土,下游加固大堤。

  (5)黄河水系简图(如图)及其沿岸情况: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三)长江水系及开发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同时是世界第三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长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面宽阔。

  (1)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水能宝库”:长江水量大,且落差大,故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1/2。

  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宜宾,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长江流至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

  (3)“黄金水道”: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达近8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4)水患与治理: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固了江防大堤,兴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库,并重点治理了荆江、川江河段。这些工程措施,对于调蓄洪水,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又实施了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将在防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长江水系简图(如图)及其沿岸重要地理事物: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缓、少支流

- 返回 -

 
1024*768 IE Copyright©2005 WWW.huangg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