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基因控制性状;
3、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4、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5、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6、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7、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8、近亲结婚的危害;
9、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10、变异的种类、原因;
11、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2、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1、生物的性状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观察下图中表示的几种生物性状:

思考: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并不能知道自己的所有性状。肉眼仅能观察到某些形态结构、行为特征,而无法观察到生物的生理特征等。
(2)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
不是。比如,麦田中水肥充足的地方,麦苗比正常的要粗壮,这一性状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并未涉及到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的。
2、相对性状
——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豌豆的圆粒或皱粒、鸡的玫瑰冠或单冠等。
(二)基因控制性状

思考: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传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
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经过10年的工作,在离体的条件下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从无毒型(R型)向有毒型(S型)的转化。他们把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把每一成分分别跟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在培养液中培养。他们发现,S型细菌的DNA成分、且只有DNA能够把某一R型细菌转化为S型,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过程越有效。若使DNA分解,就不再出现转化现象。以上实验说明从一种基因型的细胞来的DNA掺入到另一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中,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是遗传物质。
(四)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Edouard van Beneden,1846—1910),是列日大学的教授。他证明了生物体各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证明了染色体有物种的特异性。他以染色体数很少的巨头蛔虫为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由体细胞(性原细胞)形成配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并通过受精作用而恢复原数。
(五)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1)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2)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高(DD)×矮(dd)→高(Dd),杂交后代只表现显性性状(高),不表现隐性性状(矮)。
(3)基因组成是Dd(杂合)的,虽然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如果双亲的基因组成都是Dd,其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Dd(高)×Dd(高)→ DD(高)、 Dd(高)、 dd(矮)。高︰矮=3︰1。
(六)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人的性别由一对性染色决定。男性的性染色体是一对大小不一致的染色体,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是一对大小一致的染色体,用XX表示。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思考:有些人认为:生男还是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科学。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基因,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的受精卵为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七)变异的种类、原因
生物的变异可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不遗传的变异: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由此可见,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思考: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不一定。要看控制花生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а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其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和小两种可能。此外,花生的大小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八)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1、人工选择育种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杂交育种

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诱变育种

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