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在我们的辞典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可是真的要我们把它的原理说清楚的时候,恐怕还是会有很多种答案出现。拿我自己来说好了,我曾经就以为它和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墙壁上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到哪里去找这面巨大的镜子呢,我就这样把自己问住了,于是去翻书,接着就知道了这不是因为反射而产生的。

  是光的折射产生了海市蜃楼。

  我们先来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光线在穿过密度均匀的物质(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和速度一般保持不变;当光线倾斜地穿过密度不同的两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接触的地方,或者叫界面,不仅传播速度发生改变,而且行进的方向也发生偏折,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光折射现象。当光线由密度较小的物质中射入密度较大的物质中,也就是说,从疏介质进入密介质时,要向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会大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你会发现筷子似乎是被水折断了。当然,再没有人的物理学得比我糟糕的了,所以我想当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应该很快就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看到筷子在水下的部分是折向水面还是折向水底?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示意图:

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水下的筷子反射向我们眼睛的光线在通过水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时候,发生偏折,水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我们逆着光的来向所看到的虚像就处于实物的上方了——筷子折向水面。用鱼叉捕鱼的人将鱼叉刺向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刺中也是这个道理。


下现蜃景   

  现在,我们再来看海市蜃楼的原理就清楚多了。它是光线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大气层中传播,经过多次折射造成的结果。根据幻景的方位不同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蜃景。

  上现蜃景。幻象看上去像是空中楼阁

  凡是幻景看上去好像是由空中某一气层反射形成,称为上现蜃景。我们知道,热空气的密度要比冷空气的密度小,所以,如果近地面层是强逆温时(气温通常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如果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我们称之为逆温),空气密度会随高度迅速减小,光线在这种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而锐减)的气层中传播,会向下屈折,远方地平线处的楼宇等的光线经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观测者看到的虚像处于实物的上方,这就是上现蜃景。

  上现蜃景常出现在海上,和北方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这是因为海水表面蒸发时要消耗热量,同时海水温度的升高缓慢;而在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于冰雪面能将大部分太阳光反射掉,同时冰雪融化时也要消耗大量热量。这样,这些地方下层的温度就变得很低,最容易出现强烈的逆温现象。

  下现蜃景。幻象看上去像是水中倒影

  凡是幻景看上去好像由地面反射而来的,称为下现蜃景。下现蜃景大都出现在热季的沙漠上或冬季暖洋流的海上。在晴朗少云且平静无风的天气里,阳光照射在干燥的沙土上,沙土温度上升极快,由于几乎没有水分蒸发,土壤分子传热极慢,热量集中在表层,接近土壤层的空气温度也因此迅速上升,当上层空气仍然很凉的时候,气温随高度很快降低,空气密度随高度很快增加,而光线在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气层内传播时会向上屈折,远方景物投向地面方向的光线,经折射后反而向上折,而进入观测者眼帘, 于是观测者就看到了如同水中的倒影似的下现蜃景。

  另外,当水平方向的大气密度很不同,使大气折射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很大不同的时候,便可能出现侧向蜃景。

-END-

 
1024*768 IE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