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 卷

开始测试

一、选择题

  鉴赏下列古诗词,分别找出有关解读中说法不妥当的一项。
1、(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B.颔联是承题句,在点出“离别”后,忽转至“宦游”二字,犹言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则为别中之别,尤其可伤可悲。

C.颈联哲理丰富,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D.尾联由前三层引出,将要人分两地,所以惜别;加之别中之别,尤为伤感,即使互为知己,也不禁泪洗愁容,依依不舍。

2、(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C.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显然过分。

3、(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这首诗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

B.颔联承首联写归来后的感触,恰当地运用了晋人的两个典故,隐含信息量较大,暗示的意义也比较多,耐人寻味。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绕开旧事物。

D.诗作不仅表现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沉郁中见豪放。

4、(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A.第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B.从第二句中“夜”字可知时间,“泊”字告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在此处,“秦淮”“近酒家”五字晓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沉溺于歌舞升平,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5、(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A.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生命有限,言外之意是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B.以“老骥”自况,转消极为积极,正是诗人主动进取、老当益壮,虽届暮年而雄心勃勃的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C.作者认为“天命”只是客观的作用,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昂扬进取,这是十分可贵、可取的积极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

D.末二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与其画蛇添足,不如一笔删除。

7、(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

A.开头四句写故事的发生,每句写一人,清楚交代了各自的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全篇围绕“捉人”二字展开。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哀婉可怜;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C.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差役因此答应了老妇的恳求,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没有刁难石壕村这一户人家。

D.最后四句写故事的结局,一夜之间经历的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诗作以浓重的悲剧气氛结束,令人痛心不已。

8、(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A.“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黯淡的底色。

B.仰望夜晚的天空一弯残月,使人愁上添愁;俯视秋天的地面无边寂寞,使人愁而更愁;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不言愁而愁自见。

C.下片前三句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难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

9、(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A.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B.这首诗所表达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大学问家的作者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C.后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又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D.后两句也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现在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A.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B.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

C.作品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却写得生趣盎然。

D.作品写白发翁媪,先见其人;写大、中、小三儿,后闻其声。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

B 卷

二、综合题

1、阅读骆宾王的《咏蝉》一诗,回答下列习题。

(1)“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中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难进”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响易沉”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合而不可分了。

(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句诗人自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李商隐的诗歌《蝉》,完成(1)—(3)题。

(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蝉喻_________________;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说“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回答下列习题。

(1)“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一联的意蕴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遥隔”两字,不仅表明________,而且表明______________,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

(3)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_________________,而且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4)本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阅读李白的《春思》,完成下列习题。

(1)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秦桑低绿枝”,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一般兴句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 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似乎违 背了一般人的心理,请你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完成习题。

(1)“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道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5)七、八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九霄云外。

6、阅读陆游的《书境》,完成(1)—(3)题。

(1)“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______________。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风”,这十四字中包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