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卷
开始测试
B 卷
(一)
①“它们这种大迁移是不是因为发生了大饥荒,而试图去寻一块水草丰美的新领地而误入歧途呢?”
②“不像。”丹尼斯摇了摇头,“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生严重的饥荒。□□,它们不是偶然的来一次大逃亡,而是周期性的,每隔几年就来一次,而且沿着一定的路线,□□不大可能是因为饥饿所致。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们在迁徙途中即使遇到食物丰美的地区也不停留。由此可见,导致它们大迁徙的原因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
③“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也许它们只是聚在一起,到处乱跑,而把大海当成它们经常穿越的小河沟也说不定。因为它们的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所以很难把大海和小河沟区别开来。”
④“不!不!”他坚定地摇摇头,“有人专门研究了各地旅鼠迁移的方向,结果发现,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奔向大海。例如,瑞典和挪威中部的旅鼠是往西奔向大西洋,而挪威北部的旅鼠则是往北奔向巴伦支海。奇怪的是,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的旅鼠是往南迁移的,其实只是它们稍微往南走一点,就可以找到食物丰富且气候温和的天堂。由此可见,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1、为下列形近字注音。
徙( ) 徒( ) 啮( ) 齿( )
2、在第②段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选文第②段中丹尼斯说道:“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但在本课第23自然段中丹尼斯说道:“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同样是每公顷250只前者认为鼠少,后者认为鼠多,这两种说法之间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了说明旅鼠的视力很差用了“鼠目寸光”四个字,其实这四个词是一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者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丹尼斯认为旅鼠迁徙的原因“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
①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②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间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③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④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1、选文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者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可以用停留的大雁来衡量春天“我们的农场”的富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聚在一起的大雁低声谈论着食物的价值,从本文看这些食物的价值具体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最后一句提到“单调枯燥的数字”,这单调枯燥的数字具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本文看,“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争先恐后地开着小汽车赶来了。不一会儿,科学家和学者也都闻风而来了。并且,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镇定自若地朝洞里张望着。随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以防有人不慎跌落下去。 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一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渐渐地,绳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可是,等到绳子全部放完之后却拉不上来了。他叫了两三个人过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地使劲一拉,绳子居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了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有一位学者叫人从研究所里搬来了一台大功率的扩音机,准备对洞底传上来的回声作频率分析。可是,他把扩音机摆弄了好久,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试过了,却连半点回声也没听到。这位学者感到挺纳闷。他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耻笑。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数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可是,这个洞却来者不拒,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 学者不禁心里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贪婪( ) 牟取( ) 众目睽睽( ) 哂笑( )
2、解释下列词语。
莫衷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有成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了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那位记者为什么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绳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者们搬来了大功率的扩音机,他们使用扩音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者最后为什么要“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