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马说》一文以千里马喻英雄,表明即使是英雄豪杰也只有遇到伯乐才有发挥才干的机会,也表达了作者不遇于时的感叹。《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给我们叙述了自己年轻时候艰苦求学的种种经历,用亲身感受和经历来勉励马生专致学习,刻苦攻读,文章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诗词曲五首》五首作品体裁是不尽相同的,前三首是诗,第四首是词,第五首是曲,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重难点介绍

(一)、马说(作者:韩愈)

1、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跌宕起伏,极有气势。作者通过千里马的不被认识,慨叹奇才异能之士的被埋没,并追本溯源,探究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人太少了。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鸣,可谓贴切自然,设喻巧妙,说理透辟。

2、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相(xiàng)马  祗(zhǐ)  骈(pián)  槽枥()  食()之

(2)通假字

  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只是。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           “见”同“现”,显现。

  尽其。             “材”同“才”,才能。

  其真不知马           “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3)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译为驱赶,驱使。

(4)特殊句式

  例装句:马之千里者。倒装:其意为“千里之马”。

(5)课文中“其”的用法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6)课文中“之”的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这一句中第一、二、四个“之”用法相同,代词,指千里马。第三个“之”无实义,可不译。

3、整体把握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只有伯乐识马,可“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揭示“食马者”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以致“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再用一个反问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进一步为千里马抱不平。最后用一个排比句,以极其强烈的语气,痛斥“执策者”愚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重点把握

  (1)识记课文中重要的古代汉语实词,掌握基本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说”这种议论文体在体制结构上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简约有力的特色;

  (3)体会作者采用设喻手法的好处,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情感。

(二)、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求学的道路上,不管客观条件有多不利,有多艰苦,只要能持之以恒,奋发努力,坚忍不拔,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总归能够浇灌出成功之花。作者的求学经历正印证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样一篇文章不仅是对马生的期望勉励,对从古至今一切的有心人无疑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2、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嗜(shì)   既加冠(guān) 叱(chì)   咄(duō)   俟()

  负箧(qiè)  曳屣()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  烨()然   (yùn)袍敝衣

(2)通假字

  四     (“支”通“肢”,“四肢”的“肢”)

        (“被”通“披”,穿)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

  手自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5、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6、整体把握

  

6、重点把握

  (1)识记课文中重要的古代汉语实词,掌握基本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序”这种文体在体制结构上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特色;

  (3)学习作者坚忍不拔的苦学精神。

(三)、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首联)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合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然后(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折,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

  诗人于是(颈联)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赤壁(作者:杜牧)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号召,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险。此时,南宋大半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崖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忆过去。“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泊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

  这首词是咏中秋使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必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竞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情绪。(这样由出世之想过渡到入世情怀。)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照无眠”,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婵娟”,月色美好貌。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理解这首词,还要把握词中隐含的人生哲学意味。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反映了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 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上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山坡羊 (作者:张养浩)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思。“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三、重点知识归纳

(一)、马说(作者:韩愈)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串全文的中心句。

4、《马说》中共出现了五个“也”字,试品析其作用。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二)、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困难1:无书。克服: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困难2:无师。克服: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困难3:无食。克服: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困难4:无衣。克服:穿的是破衣袍。

  困难5:无钱。克服: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

  至于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可以从求学以获取知识,勤奋赢得精神上的富足等角度回答。这里的回答可不拘一格,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致:得到。(2)走:跑。稍:稍微、稍许。(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4)患:忧虑,担心。尝:曾经。(5)俟:等,等到。

4、文章第二段很有说服力,很是感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段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同时还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在这里作者把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同自己的破衣烂袄进行对比,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作者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许多类似情形。

(三)、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1、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界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这是不奇怪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人们称之为“共鸣”。

2、中心意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3、写作特色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赤壁(作者:杜牧)

1、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的郁抑之气。

2、中心意思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写作特色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歌咏历史沧桑的诗作,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很含蓄而已。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

1、名句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这是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明朝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由于结尾的高妙,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3、中心意思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写作特色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献身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献身精神。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1、名句赏析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篇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此处词义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有传承关系,说明了作者“奋励有当世志”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把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体形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更难。言外之意仍是说要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知此理,就不必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向自己兄弟,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奋发向上的意蕴。

2、中心意思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3、写作特色

(1)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全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通过想象和探索——独白自议,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诠释千载离怨,得到慰藉。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格化的描述,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此词中虽有伤感、孤独之情调,但通过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又经过对“天”、“月”的问议,终于诠释人生哲理,得到慰藉,这些无不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3)豪放旷达,浪漫潇洒,实为写月名篇。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1、名句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四句,因潼关而怀古,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变。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2、中心意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写作特色

  此首小令最大的特点是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在写景上,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