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文简析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之深。
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叙写了家中女工、保姆长妈妈与自己儿时的一些往事、趣事,重点写了长妈妈为自己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愚钝然而纯朴、善良(渴望幸福、体察孩子心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与性格,抒发了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和对类似长妈妈的劳动妇女命运的关切之情。
全文共31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段),介绍“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名称的来历。
第二层(第3-5段),写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唠叨),告“我”“顽皮”的状以及睡相不好的缺点;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的“讨厌”和“憎恶”。
第三层(第4-12段),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并教给我不少“道理”,这些虽然使我觉得“烦琐”和“麻烦”,但都出自她“极其郑重”的好心。
第四层(第13-18段),写长妈妈对我讲“长毛”(包括“洪秀全军”连后来的一切土匪强盗)的故事;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由产生“敬意”到“这种敬意”的“淡薄”和“消失”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21段):从远房叔祖周玉田先生那里知道绘图本《山海经》的神奇怪异,可是这部书找不着、买不到,成为“我”时时牵挂、“念念不忘”的心事。
第二层(第22-26段),没想到“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的阿长,在过问了《山海经》后,竟“霹雳”似的给“我”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我佩服“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三层(第27-29段),写我对这部书的喜爱情形及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不断“搜集绘图的书”——实际上这部《山海经》和其他书的绘图本,引发了童年鲁迅对文学、美术的兴趣,拓展了童年鲁迅的知识面和想象力,长妈妈功不可没。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二)、背影(作者:朱自清)
1、生字注音
差使(chāi) 狼藉(jí) 簌簌(sù sù)
蹒跚(pánshān) 箸(zhù)
2、词义解释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精神不振作。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内容简析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另辟蹊径,选择人物背面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歌颂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结构文章,脉络分明:开篇破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开篇点题,点背影,以浓厚的抒情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场送别的场面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也是作者抒情的高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去时,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
全文脉络: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形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文中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门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你记得么?你要记着”。且又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的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的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也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4、作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
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但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生厌的麻烦规矩,还谋害了“我”的隐鼠,所以难免让童年的作者憎恶和讨厌。这也是为后文的“扬”作铺垫。但当阿长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原本的喜爱和敬佩又增添了“新的敬意”,这几本书虽然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在为她祈祷。
5、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记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境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是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集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6、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