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字词掌握
芜湖(wú)
荻港(dí):地名。
溃退(kuì):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kū):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2、背景介绍
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22 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3、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题,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4、整体感知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消息的题目已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发报地点、发报时间。
图示:
5、写作特色
(1)去粗取精。
(2)语言精练。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字词掌握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要塞(sài):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jiān):消灭(敌人)。
2、背景介绍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机会,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但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3、具体分析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第1、2两句是导语部分,其余部分是主体部分。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并完成下表。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 |
渡江大军 |
地点 |
兵力 |
渡江人数 |
20日夜——21日夜 |
中路军 |
安庆——芜湖 |
30万 |
30万 |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
西路军 |
九江——安庆 |
35万 |
三分之二 |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
东路军 |
南京——江阴 |
35万 |
大部 |
(3)通读全文,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Where(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Who(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What(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Why(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How(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4、写作特色
(1)准确。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用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说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图示: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怎样阅读消息?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五)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