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是蓝色的意思,平静舒缓的尼罗河宛若一条蓝色的飘带,在荒芜贫瘠的撒哈拉大沙漠筑起了一道生命长廊。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有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也就是说,是尼罗河的泛滥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内陆赤道一带,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由于受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季节性降雨的影响,尼罗河每年都会泛滥。对于饱受水害之苦的中国人来说,河水泛滥意味着灾难和祸患,如同噬人猛兽,但在古埃及人的辞典里,“泛滥”却是一个褒义词,他们把尼罗河泛滥视为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是丰收的征兆。每当尼罗河泛滥时,河水溢出河道,淹没两侧平坦谷地,然后又逐渐消退,这个过程大约持续4个月。大水使河流两岸的沙质土地得到自然灌溉,吸收了足够水分,并且河水所携带的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也有充足时间沉淀,形成肥沃的淤泥层,古埃及人称之为“黑土”,是理想的天然肥料。希罗多德这样感慨道:“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播撒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文明而言,可能没有哪个民族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了。
2、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这也属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以恢复人们对王朝的敬畏。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面部长约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就有二米多长。关于狮身人面像有许多传说。相传在古代的神话中,狮身人面像是巨人与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头、狮子的躯体,带着翅膀,名叫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生性残酷,他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到了许多谜语,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个行人要想通过,必须猜谜,猜错了,统统吃掉,蒙难者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国王的儿子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国王愤怒极了,发出悬赏:“谁能把他制服,就给他王位!”勇敢的青年狄浦斯,应国王的征召前去报仇。他走呀走,来到了斯芬克斯把守的路口。“小伙子,猜出谜才让通过。”斯芬克斯拿出一个最难最难的给他猜。“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这是人。”聪明的狄浦斯很快地猜了出来。狄浦斯胜利了,他揭开了谜底;但斯芬克斯不服输,又给狄浦斯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先长,然后变短,最后又变长?”狄浦斯猜出了谜底“影子”.于是斯芬克斯原形毕露,便用自杀去赎回自己的罪孽。据说,狮身人面像就是依照斯芬克斯的形貌雕刻的。
狮身人面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饱经风吹日晒,脸上的色彩早已脱落,精工雕刻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早已不翼而飞。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怎么掉了呢?这又是一个“谜”。一种至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798年拿破仑侵略埃及时,看到它庄严雄伟,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气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弹轰掉了它的鼻子。可是,这说法并不可靠,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
3、《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约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是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释迦牟尼80岁时去世,他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作“舍利”。后来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们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建造的宝塔中供奉,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