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

字号: 默认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卷

开始测试
剩余时间

20分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B.美国崛起威胁到欧洲的地位

C.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正式启动

D.美日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2.阅读下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表明(  )

时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世界贸易总额

(单位:亿法郎)

455

688

942

1182

A.蒸汽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发展

D.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下图所示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在1870年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决定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大机器生产的开始采用

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4.某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剧《交通的变革》。以下他们设计的情节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斯蒂芬森在电灯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

B.本茨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

C.福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D.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5.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6.1867年,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9%。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造成贫富差距拉大

B.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C.改变了工农业的经济比重 

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7.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社会进步

B.社会矛盾

C.社会变化

D.政治制度

8.“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文中“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

    1.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泡  

D.发明了现代炸药

9.“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音乐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神曲》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义勇军进行曲》

10.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组合中,不正确的是(   )

A.牛顿——现代科学之父——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探索者——《天演论》

C.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狂人日记》

D.贝多芬——“乐圣”——《命运交响曲》

  由材料中的信息“19世纪末”,“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走在了前列,经济迅速增长,超载了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崛起威胁到欧洲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故选B。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870-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显著增长,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D正确;蒸汽机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排除;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C排除。故选D。

  观察图片可知,1870年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显著提高。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显著提高的现象。故答案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蒂芬森是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机车的发明者,但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的是福特汽车公司。19世纪80年代,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故答案选D。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曼彻斯特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

  依据题干“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9%”,可见工业革命时期贫富悬殊拉大。故选A。

  示意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既有社会进步 ,也有社会矛盾,故选C。AB只是示意图的部分意思;D在示意图中没有体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碳丝灯泡(耐用白炽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其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种,被誉为“发明大王”。故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他是贝多芬。贝多芬的代表作品是《英雄交响曲》。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B卷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1790—1850年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看,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泰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煤产量和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展开答案

  (1)迅速增加或持续增长。蒸汽机的改良;内燃机的发明。

  (2)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生活悲惨;环境污染等。

  (3)工业化既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源:Z|xx|k.Com]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迪生(1847—1931年)是美国大发明家,他的众多发明都与电力的运用密切相关,因此人们称赞他为“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19世纪60年代,电气开发热席卷美国。爱迪生在得到法拉第的电学著作后,很快投入到这股开发热潮中。

  1869年,他决意当一名职业发明家。很快,他改进了电报机,发明了蜡纸和油印机。

  1876年,他发明了留声机。

  1878年,他将兴趣转到电灯研制。据说,他为了寻找灯丝,验证了多种理论,使用了1 600余种材料,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受到“英国工程师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启发,终于在1879年10月试制成功第一盏完善而实用的电灯。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灯泡,并且为此专门建设直流电站、架设电网。在电灯的带动下,供电系统以及开关、灯座、灯具、电线、配电盘等电力用料陆续取得市场。

  1894年,他用电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他的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爱迪生在研制灯泡的过程中,曾发现电灯通电时的灯丝与灯泡内的金属板之间有电流流过。对此,他作了记载并申请了专利,后人称之为“爱迪生效应”。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利用“爱迪生效应”发明了电子二极管,而电子管的出现导致了另一次技术革命。

——摘编自《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爱迪生能够成功发明电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爱迪生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爱迪生的事迹如何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

展开答案

  (1)爱迪生的钻研精神;吸取前人的科学成果;良好的科研环境等。

  (2)电气产品的发明,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电力产业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爱迪生的科学发现为新科技发明创造了条件;爱迪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鼓励着后人等。

  (3)示例1:注重理论成果与实验研究的结合,如将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电气实验研究相结合。示例2: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实用电灯研制成功后,迅速大批量生产这种灯泡,并且为此专门建设直流电站、架设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