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方胜芳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的选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几个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比较阅读的各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基本题型:

  1、划分朗读节奏;

  2、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

  3、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二、复习策略

(一)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二)研究文言文比较阅读比较点。

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2、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

  思路归纳 :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

3、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4、对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答题时,就必须认真阅读比较材料和相关链接,拓宽自己的思路,从材料出发,在链接中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再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典例透析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人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选自郑燮《板桥集外诗文》

  【注】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弯曲。此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委蛇,同“逶迤”。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饮辄尽 (      )

(2)曾不情去留(    )

(3)幼时无异人处(      )

(4)人易之 (      )

答案:

  (1)往,到 (2)吝惜 (3)很 (4)全,都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以”与“以乐其志”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B. 不物喜,不以己悲

C. 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 赴古人之奥区

答案:D

解析:

  (“以乐其志”和D项中的“以”都是连词,都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A项中“以”介词“把”;B项中“以”介词“因为”;C项中“以”介词“靠”。)

3、翻译下列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答案:

  (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人们都说板桥(我)读书善于识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4、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

  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意、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5、《论语》中有许多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请你各写一句。

答案:

  参考例句:学习态度: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默而识之。

6、陶渊明不慕名利,安于贫贱,即使是平凡而艰苦的农村生活,也能从中发现乐趣,泰然处之。你认为他的哪首诗最能体现他的志趣?请把全诗写在下面。

答案:

  参考篇目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参考篇目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文 参考译文:

  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板桥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极其自负,批评人不论其身份。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努力,自己有独到见解,不随便屈从流俗,自悟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在不能达到的地方也能充分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在马上,在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没有听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又忘记自己说的话,这都是在默诵书中的话。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黄发垂 (   )    ②行数里 (   )

答案:

  ①tiáo   ②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   )       

如外人(   )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   )   

④自不如远甚也(   )

答案:

  ①交错相通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答案: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

  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除草。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第二天住在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的,长得很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除草。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啼狗叫。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很遗憾,自己的生活比他们差得远呢!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