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方胜芳

一、考点解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在结构上形成了议论文的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

  中考所考查的议论文大都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清晰。对议论文段考查的重点是:

  能准确寻找、归纳论点和论据,能正确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的识别和补写;

  正确辨别论证方法(多考查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文段内容的概括,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品析;

  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对观点有独到的感悟,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复习策略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可有多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②道理论据(讲道理或引用名言)

  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论据的要求: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论据的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方法作用是两个方面正反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

  ②本论(分析问题)

  ③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第一、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第二、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第三、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可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6、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7、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8、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9、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三、典例透析

(一)阅读下面选文《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完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成后面的题目。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 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绞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语“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 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4、从结构上看,③ ④ ⑤ ⑥ 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5、读完全文后,写出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

  1、增强可读性;引出中心论点

  2、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

  3、秋波无痕 素心如玉

  4、并列关系。因为3、4段是从反面说我们要有平和宁静的心态,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5、6段是从正面说我们要谦虚,要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示例1:人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因而要选择欢乐与通气、潇洒与轻松、恭谨与谦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 示例2:对于一些冷漠无情,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不知轻重、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的话语都要让它们穿耳而过。

(二)阅读《人生差异在读书》,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②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③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④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惑。

  ⑤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⑥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⑦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⑧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2、文章关于读书的好处的分论点提出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3、文章⑤-⑥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

  4、文章⑥-⑧段是否属于并列结构,请讲出理由。

  5、你认为⑥-⑧段是否恰当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

  1、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证明支配业余时间的态度方式不同,结局收获也大不相同。

  2、分论点的提出都采用了打比方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读书的意义(或“好处”)

  3、示例:以上我们谈了读书的好处,为了更好地发挥读书的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去读书呢?

  4、不是并列结构,是层层深入。乐读书才能善读书,善读书才能巧读书。

  5、文章中心论点是“人生差异在读书”,⑥一⑧段是讲读书的方法,所以这几段并未恰当地阐明文章的观点。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