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2

字号: 默认

主讲:金婵

图示:

问题探讨

1、“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协调一致的。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高墙”是比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为“我”与故乡的人们有了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儿时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已被惨痛的生活打得粉碎,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自私妄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永别故土、漂泊异乡的孤苦,使“我”陷于“非常气闷”又“非常悲哀”的心境之中。“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美好未来的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像也由“清楚”变得“模糊”起来了。

3、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在走我的路”,一方面指正在走的路,我们的船在水上行进,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是指“我”正在走的人生之路。暗指“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奋斗之路。所以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既指“我”正在走的路,又暗指“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奋斗之路。

4、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5、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

  (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

  (3)“蒙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写作借鉴

  (1)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命运、思想、性格。肖像最直观,生活的境况,内心的感受,乃至性格都可在肖像上打下印记。肖像描写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忌一般化、平庸化,要描绘人物的特征,体现人物的精神灵魂。

  (2)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故乡》中的景物和人物对比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二十年间,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破败与贫困。写作中,对比要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从而引起共鸣,突出中心。

 

文中“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飘泊在外,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精神落脚地。记忆中的美好精神家园被衰败、冷漠的现实撕毁,面对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幸福的情感关系的现实故乡,“我”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说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是鲁迅极度失望苦闷心情的告白,但又不等同于作者。

 

理解重难点句子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旧友,心情自然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自己现在穷困、窘迫的生活状况也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想说话,又不知说什么,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旧时的好伙伴现在变成了地位比自己高的城里的“老爷”,可见受封建等级制度毒害的他心里多么矛盾,所以,他犹豫着,“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此句运用了比喻,“障壁”比喻封建等级观念在闰土和“我”之间造成的冷漠与隔膜,“厚”是形容这种隔绝的程度之深,反映了封建的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可悲”、“寒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哀痛之情。

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此句运用了比喻,“木偶人”形象地比喻了闰土精神麻木、动作迟钝、表情呆滞、默默无语的思想性格特征和外貌形象特征。“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则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他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兵,匪”带给他的是生活的动乱和劫难;“官,绅”带给他的是政治上的压迫、人格上的侮辱与损害;“苛税”带给他的是经济上的无休止地被压榨;而“多子”和“饥荒”带给他的是生活的贫穷、饥饿、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