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字号: 默认

主讲:金婵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著名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羊脂球》《项链》等。

 

掌握字词

  栈桥 拮据 阔绰 煞白 诧异 褴褛

  张皇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贫)坏蛋、流氓、无赖                恐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希望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仇恨

小说结构:

  开端:盼——发展:赞——高潮:遇——结局:躲

菲利普夫妇:

  冷酷自私、爱慕虚荣、势利(共性)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品味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2、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3、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4、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出大乱子了!”

  终于弄清穷水手就是于勒,父亲所有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了。巨大的失望、沮丧和惊恐,使父亲说话都结巴了,面对穷弟弟,他感到大祸临头。金钱为重,亲情全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5、“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6、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在这个孩子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7、小说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写?

  小说以“我”——菲利普的小儿子若瑟夫作为叙事的主体。“我”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比较天真、单纯,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就成了一个见证人物,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这样就更显得真实可信,作家寄寓在“我”身上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就更容易使读者受到感染。

 

全文小结

  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