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一、选择题
1、《梅岭三章》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相差最大的是( )
A.断头今日意如何]
B.此去泉台招旧部
C.后死诸君多努力
D.取义成仁今日事
2、《梅岭三章》从诗歌及序文的内容看,下列各种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序文交待了诗歌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B.序文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了说明。
C.序文与诗歌是同时创作的。
D.从序文中可以看出陈毅已抱定必死之志,因而写了这三首“绝命诗”。
3、对“旌旗十万斩阎罗”中词句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旌旗”是旗帜的通称,借代指部队。
B.“十万”写出了新四军声势的浩大。
C.“斩”笔力千钧,沉着痛快,富于表现力。
D.“阎罗”是迷信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
4、《梅岭三章》中,“泉台”、“阎罗”、“招旧部”等都是迷信说法,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牺牲”“敌人”“革命到底”的意思?这样写有何好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B.含蓄:用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隐晦曲折而 又耐人回味。
C.深刻:写招集英灵斩杀阎罗比直说“革命到底”更能突出死不甘心,至死不渝的革命战斗精神。
D.精炼:这样写能以更精当简洁的文字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
5、对《梅岭三章》(其一)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将“断头”置于句首更突出了作者对今日危险处境的深切忧虑。
B.第二句作者回首平生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历程,充满无限豪情,表明自己对危险早就有思想准备。
C.第三、四句表达了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表现了自己的英雄气概。
D.整章表现了自己至死不渝、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二、综合题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立,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1、“万死千伤鬼亦雄”的赞誉,可用《梅岭三章》中哪些诗句的描述印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等诗句表达的意思,在上面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征精神永放光辉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节选)
长征的胜利是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胜利。长征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内部,在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和红军与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使党和红军得以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中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实行了正确的党内斗争方针,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这样,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既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又进行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从而,使全党全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整体。
长征中还实现了全军的空前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各路红军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时间,探明了道路。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红25军由鄂豫皖转战至陕南,从战略上策应了其他各路红军的行动;随后西进甘肃,牵制敌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与红十五军团一起,巩固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到来。陕甘红军、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艰苦卓绝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各主力红军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统一指挥,显示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统一和团结。尽管长征中发生过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但分裂不得人心。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大团结的象征,是长征胜利的标志。
长征中,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自愿作出局部的牺牲;许多干部战士为了战友,奋不顾身,英勇冲锋。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死死顶住尾追的敌人,掩护主力过江,结果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大部壮烈牺牲。长征中,部队不断整编,干部层层下放,有的师团干部成了普通一兵。但他们胸怀大局,能上能下,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无私的精神。长征途中,各路红军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会师。各部彼此交流干部,赠送物资,举行联欢,洋溢着真诚团结的热烈气氛。
长征中还实现并加强了党、红军与各族人民的团结。长征途中,大部分路程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红军各部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各项纪律,不进民宅,不违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且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得到各民族同胞的衷心爱戴和支持。红军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上层人士。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增进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红军爱护群众,群众拥护红军。长征中,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了上万吨粮食,补充了约2万人的兵员。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争取解放的道路。
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发扬长征精神,紧密团结,顾全大局,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业,对促进军队的全面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军官兵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要重温古田会议决议,这是我军建军的宗旨、原则、方针。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尊重地方政府,热爱人民群众,巩固和发展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革命大团结;要高度重视、维护我军的集中统一和团结稳定,绝不允许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持续开展尊干爱兵教育,坚决纠正损害官兵一致的各种不良倾向,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
3、文章认为取得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党全军的紧密团结。文章中提到的团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经验,是劳动人民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真理。试说出一条有关团结的谚语、格言,或一个团结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有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与廉颇搞好团结。搞好团结十分重要,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密切人际关系”。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写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写别人之间发生的事。不超过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