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字号: 默认

主讲 谭金卫

一、知识概述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并以此为根据,更正了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观点的误解。在学习本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认识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基础知识

chǎn  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jué  咬文jiáo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

3、驳论文

  驳论: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驳论文: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反驳论点;2.反驳论据;3.反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4、文章结构

  这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自己的主张,依照由“破——立”的逻辑思路,可将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摆出敌论,开宗明义。(树靶子)

  第二部分(2—8):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意。(作分析)

  第三部分(9):阐述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亮观点)

  结构图示:

不求甚解

  

5、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篇杂文,在批驳别人观点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从而,自己的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亮观点

(二)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其理论以孟子“以意逆志”为基石。宋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清代诗论家冯班则要求像郑玄注《礼》、毛苌注《诗经》那样深入地去读书。因此,儒家批评道家的读书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四、艺术特色

1、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2、语言亲切,生动形象。

3、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提示:“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提示:“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