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

字号: 默认

主讲:金婵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文题理解

  本文标题《敬业与乐业》是一个并列短语,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敬业是对学业或工作的专心致力;乐业是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且能从其中领略出趣味来。作者用历史上人们都熟悉的儒家经典,通俗易懂地论述了“敬业乐业”这一主旨。

 

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在全篇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第一层(第2—5自然段):论述有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层(第6、7自然段):论述敬业的意义和性质及对职业的忠实上来论证敬业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自然段):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主旨,收束全文。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本文以议论为主,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讲道理,这是最突出的特点。

  2、在论证过程中,作者除了用经典名句、格言外,其余都是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诠释。因此本文口语和演讲特色比较鲜明突出。

  3、作者在演讲时善于和现场听众交流、调整演讲时的情境,和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突出了演讲语言的特点。

 

深入理解“敬业”精神及其意义: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理解:

  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图示:

  引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结论:敬业即是责任,乐业即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