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字号: 默认

主讲:郭珊

一、课文朗读

二、字词的读音

谪(zhé)  具(同“俱”) 属(同“嘱”) 予(yú) 夫() 浩浩汤汤(shāng)

霪雨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岸芷(zhǐ)汀(tīng)兰  噫(

三、结构分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着重说明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这可以视做本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妙在承转自然——写洞庭全景,承上文“重修岳阳楼”;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而后发问,自然将读者引入新境。

  第二层是三、四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部分(即第五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面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深入探讨

1、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