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内容与范围:相同图幅的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
①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基本的原则是: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④野外判断方向,可以通过:指南针、太阳、夜空的北极星,手表等办法。
3、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二)地形图的判断
1、相关的地形概念
(1)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地面经过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标注在地图上,然后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的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5)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表示山地不同的部位:
不同地形部位 |
山顶 |
山脊 |
山谷 |
鞍部 |
陡崖 |
表示方法 |
等高线闭合内高外低 |
数值高凸向数值低的部位 |
数值低凸向数值高的部位 |
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 |
登高线重叠在一起 |
示意图 |

|

|

|

|

|
等高线图 |

|

|

|

|

|
地形特征 |
四周低
中间高 |
从山顶到山麓的凸起部分 |
从山顶到山麓的低凹部分 |
两处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
近于垂直的山坡 |
说明 |
山顶的高度大于最大的等高线高度而小于最大等高线高度加上等高距的高度 |
山脊也叫分水
线 |
山谷也叫集水线 |
鞍部位于两处山顶之间,也是两处山谷的界限 |
坡度很陡 |
(6)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等高线的判读
(1)判断地势的高低,等高线数值高,地势高;等高线数值低,地势低。在取水线的选取中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判断坡度的大小。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在登山的选择中坡度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3)判断山地地形部位:根据山地五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可以判断某地所处的山地地形部位名称。
3、等高线剖面图: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绘制沿某一方向的地形剖面图,从而直观的反映沿这一方向的地形起伏状况。
4、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设计、选择所需要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评价和分析。
(1)选“点”,根据要求选择“点”的位置。
①水库的建设一般选择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原因:
a.上游具有一定的集水面。
b.大坝建设的工程量小。
②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④跳伞、滑翔、蹦极等:一般选择坡度大的地点,如陡崖。
(2)选“线”: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选择线路。
①铁路、公路线的选择:
a.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一般尽量少穿越等高线,少过河建桥,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
b.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等。
②饮水线的选择:利用地势,水可自留,水质要好,线路尽可能短。
③登山线路的选择:从登山路线长短和坡度陡缓与实际情况结合考虑。
(3)选“面”:包括城市、工业区、居民区、各种开发区。
如:工业区宜建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
居民区应考虑:靠近水源,地势平坦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
(三)海陆分布大势
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2、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
3、无论如何划分地球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四)七大洲和四大洋
1、基本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是最小的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格陵兰岛(丹麦)。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大洲: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人们把全球的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海:大洋的边缘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七大洲:
(1)东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2)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3)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
(4)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5)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和欧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6)七大洲的面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7)形状:复习中要能熟记各大洲的典型特征,从而能记住各大洲的形状特点
并且在中考要求中,能够准确判断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已及与周边的海洋之间的关系,七大洲的某些重要的国家等。

3、四大洋
面积的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五)海陆的面貌
1、陆地地形
(1)基本类型:山地: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面起伏和缓。
丘陵:海拔一般不超过500m,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七大洲地形基本特征:
大洲名称 |
地形基本特征 |
亚洲 |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欧洲 |
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 |
非洲 |
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
南极洲 |
大部分覆盖很厚的冰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
北美洲 |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
南美洲 |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东部平原、高原相间。 |
大洋洲 |
东部是山地,中部主要是平原,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
(3)陆地地形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亚洲)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
2、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复杂并不亚于陆地,
基本的海底地形示意图

海底地形名称 |
说明 |
大陆架 |
大陆自然延伸且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
大陆坡 |
大陆架外缘延伸到海底的斜坡。 |
海沟 |
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
洋盆 |
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较平坦的地带。 |
海岭 |
海底中呈长条形的高地,又称海脊。 |
(六)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化的原因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
如地壳的运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火山:(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庞贝古城的掩埋)
地震:(地震形成的山体滑坡等)
(2)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如流水:(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
风:(风力侵蚀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海浪:(“天涯海角”形成)
冰川:(欧洲西部众多海湾的形成)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大陆漂移说
(1)基本观点: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认为: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后来大陆解体、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2)有力的证据:
a.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对照的类似性
b.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的观点:
a.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并且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
b.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张裂的地方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挤压的地方则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2)全球主要的火山和地震带分布:
a.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如日本、台湾多地震,主要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地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现象
a.红海的不断扩张: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的张裂。
b.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不断挤压。
c.地中海在不断的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不断挤压。
例1、(2007南京市)下图为某学校附近一座小山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标出了四条可供选择的登山线路。该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选择其中最陡且距离最短的线路到山顶。他们应选择的线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登山问题是等高线一个重要的应用,主要的考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坡度的关系。等高线密集的线路坡度最陡。本题中四条线路都是从同一高度的地方开始登山,只有④线路最密集,故是最陡的坡。
答案:D
例2、(2007福州)读图“福建省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山顶海拔范围在________米~________米之间。
(2)甲村在乙村的________方向。
(3)A、B两地中,适宜栽种柑橘树的是________地,适宜栽种水稻的是________地。(填字母)
(4)该地有一条小河沿山谷流下,向东南注入海洋,请在图中画出这条河。
解析:
此题是等高线的具体应用和基本知识的判断,只要扎实的掌握了关于等高线的判断常识,就能很好的完成题目的内容。第(1)题,山顶的高度判断,位于最大的等高线数值和该数值加上等高距的数值之间。第(2)题,方位的判断只要抓住指向标。第(3)题,山坡等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适合种树,平地一般可以发展种植业。第(4)题,河流一般发源于山谷地带,但河流上游不是山顶,而是有一个汇水的过程,并且河流入海以后就消失。
答案:(1)500 600
(2)西南
(3)B A
(4)作图

例3、(2006湖北宜昌)2005年世界一些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御对策:疫情发生地3千米内家禽全部扑杀;3—5千米内强制免疫,10千米内活禽市场必须关闭。读我国某乡镇禽流感疫情分布图,(图中扑杀区半径的图上距离大约为1厘米),回答(1)—(2)题。

(1)该分布图的比例尺是( )
A.1︰100000 B.1︰200000
C.1︰300000 D.1︰600000
(2)图中数码代表的村落中,必须强制免疫的是( )
A.①③⑤ B.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
解析:
这一道题目是关于地图三要素的重要应用,题目非常新颖,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并不难。第(1)题是比例尺的计算,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捕杀区半径图上距离是1厘米,而实际距离是3千米,可以顺利计算出比例尺大小。第(2)题从题意中判断,3—5千米的范围强制免疫,图上的大致范围符合的应该是②③两地。
答案:(1)C (2)D
例4、(2005内江市)初中毕业了,旺旺同学不忘母校,绘制了一幅学校的平面图(如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学校前校门到后校门行走的方向大致是( )
A.先东北向西南再由南向北
B.先西南向东北再由北向南
C.先由北向南再东南向西北
D.先由南向北再东南向西北
(2)若旺旺每分钟行走30米,则从前校门走到后校门大约需要(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解析:
这一道题目同样是关于地图的综合应用,考察的知识点仍然是地图的三要素。第1题,方向的判断,主要考察的是指向标的认识。只要能够留心观察指向标,就能从道路的行走中合理的判断方向。第2题,比例尺的变相应用,观察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即可求出行走的时间。
答案:(1)D (2)A
例5、(2007年唐山市)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东、西半球交界点Y的经度为( )
A.东经20° B.西经20°
C.东经90° D.东经160°
(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中,示意亚欧板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07年3月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6.3级地震。图中的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示意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六大板块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要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要能够记忆。第(1)题,东西半球的交点位于西经20°,即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第(2)题,亚欧板块位于北半球,面积广大,主要包括的大洲是亚洲和欧洲,可以由图判断是丙板块。第(3)题,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尼,这个国家主要位于赤道附近,且在中南半岛的南侧,由图可以判断是位于④地。
答案:(1)B (2)C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