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1、在化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物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A.只有CO2        B.只有CO      C.既有CO2也有CO

  查阅资料:微量CO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门立即变蓝;而CO2遇该试纸不变色

  设计方案: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下图所示实验,通过观察装置B、装置C的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点燃酒精灯加热,随即打开弹簧夹,通入干燥的空气。

观察装置B、装置C中的现象

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

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

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碳的氧化物中,既有CO2,也有CO。

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写成实验报告。

  讨论:

  (1)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2)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中除了CO2、CO外,还应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答案]

2、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某学校在探究铝的化学性质时,实验情况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开始时,铝片表面有气泡

开始时,铝片表面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铝片放入稀硫酸中,开始时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假设:假设1: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假设2:所用稀硫酸的浓度太小

  假设3:铝片与稀硫酸反应需要加热

  实验设计:

  你选择的假设是__________。请选择恰当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证明假设成立。

  有以下实验用品:大小相同的铝片、l0%的稀硫酸、30%的稀硫酸、氯化钠、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药匙、砂纸

实验步骤(文字叙述或图示均可)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假设成立

  评价与反思:通过这次探究,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小明同学在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他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M。请你与他一起对块状固体M进行探究。

  探究任务:

  (1)探究固体M是否失效;

  (2)探究固体M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方案: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一:固体M是否失效

取适量固体M,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加入前后的温度

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探究二:固体M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将上述烧杯内的液体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有氢氧化钙

  反思拓展:

  (1)你认为“探究二”是否严密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固体M中除含有氢氧化钙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是否含有该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则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如下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____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____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0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0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答案]

7、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将氯酸钾加热至融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方面的实验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下图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1)实验Ⅰ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 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
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期末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小刘和小赵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CaCO3)而变质?

  (2)进行猜想:

  A: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B: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C: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A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滤液不变色

②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全部

变为碳酸钙

  请你另选择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4)原理与用途:

  ①氢氧化钙俗称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上一般采用氢氧化钙改良__________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钙应__________保存。

[答案]

10、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①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__________,充分作用。

无明显现象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__________,充分作用。

 

  结论:金属活动性Al>Fe>Cu

  (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Fe>H>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中需将小明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__________。

[答案]

11、小强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鱼塘边时,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鱼塘中顿时产生大量气泡,经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请你与小强共同探究。

  (1)为研究鱼塘中大量气泡是何种气体所致,小强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过氧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强认为过氧化钙与过量水反应还应产生某种含有钙元素的产物。开始小强假设该产物为CaO,但通过思考他很快否定了原先的假设,并重新假设生成的含钙产物为Ca(OH)2。请解释小强否定原假设建立新假设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小强的新假设,并填入下表空格中:

实验步骤

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CaO2与H2O反应有Ca(OH)2生成

 

CaO2与H2O反应无Ca(OH)2生成

  (3)小强通过实验证明了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确有氢氧化钙生成,请写出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强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由此他还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实验室有一保管不当的试剂瓶,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无机试剂。小宏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关内容见下表:

猜想

设计的实验步骤

可能的现象与结论

猜想一: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

若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则猜想成立。

若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则猜想不成立。

猜想二:?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滴入适量的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然后滴入硝酸银溶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同,则猜想不成立。

猜想三:?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盐酸酸化,然后滴入氯化钡溶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同,则猜想不成立。

  请你参与这一探究活动,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宏的猜想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宏的猜想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宏同学对猜想一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和作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小宏的三种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模仿上述过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验证你的猜想,将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你补充的猜想

设计的实验步骤

可能的现象与结论

     

[答案]

13、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a→__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你觉得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同种气体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只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CO3、灰份;

  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_________是正确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复习时,常用专题探究的方法学习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组成

  A、B、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__________,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_____________来推断水的组成的。而C实验与__________(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

  探究2: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验证: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

____________

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写出(2)出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研究常见物质制取——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

氢氧化钠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红旗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第一小组同学提出猜想:该试剂是否变质,该组同学积极讨论,提出三种探究方案即加入三类不同试剂,分别进行实验,得出相同结论:试剂已变质。则这三种方案中所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组同学得知第一小组的实验结论,决定进行如下课题研究: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于是采用下列装置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操作过程如下:把准确称量的10克样品装入E装置后,将E装置分别与装置D和F相连,打开开关K,从a处缓缓鼓入空气几分钟后,将开关K关闭,再将已称量过的干燥管G与装置F连接,然后将足量稀H2SO4缓缓注入E装置的瓶中。待反应完全后,再次打开开关K缓缓鼓入空气几分钟,最后称量干燥管G,增重了3.3克。请回答:

  (1)为顺利完成该小组的实验探究,请你帮该小组选择:上图中的E装置可选用下图中哪一装置? 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若实验室采用同样的装置制取氧气,其制取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干燥管G增加的质量,可推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反应前第一次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后不鼓入空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第三小组同学也想对此瓶固体进行探究,苦于没有不同的研究课题。请你帮助该小组确定一个与前面不同的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Ⅰ)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我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某种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制取氧气,我不选B而选用C做气体发生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__________。

  我认为选择气体收集方法,从气体性质的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下图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__________(填“a”或“b”)端连接在供氧气的钢瓶上,该装置的作用有(填写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刘丽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取出一小袋干燥剂,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她将这袋干燥剂全部倒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

  (1)刘丽同学测定了滤液的酸碱度,你认为结果可能是__________。

  (2)刘丽同学又对白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l是CaO和CaCO3的混合物

  假设2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假设3只有CaCO3

  假设4只有Ca(OH)2

  其中假设__________不合理。

  (3)为了判断其他几种假设的合理性,刘丽同学继续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沉淀放在试管中,加人稀盐酸,出现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否定假设__________。

  ②为了得到最后结论,她再取少量沉淀放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少量水振荡、静置后,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只有假设__________合理。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