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高级教师 付 军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是以物质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途径,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三课题主要介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4、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5、浮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浮浊液,浮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里常遇到浮浊液,如牛奶、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等。浮浊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油——水型,以O/W表示。例如:植物油分散到水里,这个分散系是油内水外,用O/W表示。另一类是水——油型,以W/O表示,例如:由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里含有少量分散的水,这个分散系是水内油外,用W/O表示。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判断一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改变或溶剂量改变都会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是被溶解的物质,即溶质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四是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该物质而言,但对其他物质则不是饱和溶液,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NaCl了,但还能继续溶解KNO3,即此溶液对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
对同一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发生转化:

溶液的浓与稀是定性地衡量一定量的溶液中的含溶质相对量的多少,含溶质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少的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例如,20℃时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解的Ca(OH)2很少,是稀溶液,60℃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是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比其同一温度下KNO3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注意: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溶解时,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二)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

(三)溶液中的相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
计算依据:
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

2、关于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计算依据:
浓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用两种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成中间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
m(A)·a%+m(B)·b%=[m(A)+m(B)] ·c%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步骤:
(1)计算:计算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后,将其放入烧杯里
(3)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做1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质量,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即为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