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苏联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斯大林坐镇指挥。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内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防御工事320多千米,市民纷纷组织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10月12日,德军尚未接近市郊。10月14日,德军北面只攻占加里宁城,南面只逼近土拉,中路只攻占波罗的诺,但旋即受阻。莫斯科会战中,斯大林始终坐镇首都指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莫斯科红场照例举行阅兵式。斯大林威严地站在列宁陵墓上,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这一壮举增强了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千米处。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 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希特勒的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2、大东亚共荣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奴役亚洲各国人民,制定了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扩张计划。1940年7月,第二届近卫内阁以大本营“南进”方针为基础,在《基本国策纲要》中提出此计划。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声明中正式名为“大东亚共荣圈”。它以“共存共荣”为幌子,鼓吹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列入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朝鲜、中国、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阿富汗以及夏威夷群岛等。中国和亚洲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这一计划。
3、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为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9月即开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了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消费的石油,88%是进口的。在禁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或是放弃扩张野心,或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国开战。日美之间的谈判开始进行,双方都想以强硬态度压服对方。日本要求美国取消禁运,并停止向菲律宾输送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仍然达不成协议。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于12月8日开始对美、英、荷宣战。为了造成突然袭击,日本仍坚持与美国谈判到偷袭开始时刻。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企图一举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决定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位于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6艘航空母舰停泊在距离珍珠港320千米处,第一批偷袭的飞机183架于7时55分飞抵珍珠港上空。其中战斗机43架、俯冲轰炸机51架,扫射和轰炸机场,阻止美机迎击;鱼雷轰炸机40架和高空水平轰炸机49架攻击各类舰只,顿时浓烟烈火和爆炸声浪笼罩全港。8时25分,第一批飞机离去。54分,第二批日机171架继续轰炸至9时45分。日本以损失28架飞机的微小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港内8艘美国主力舰,4艘被炸沉,4艘被重创,有188架飞机被击毁。当时美国的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幸免于难。这次突然袭击是二次大战中继德军突然进攻苏联之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进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出乎意外和麻痹大意。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联合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运动。 8月,英、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9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即: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到二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5、雅尔塔会议
或称克里米亚会议。反法西斯同盟国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二战期间召开的第二次会议(第一次会议是1943年11~12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初,德国统治集团试图与美英单独媾和;在战争胜利进程中,英美与苏联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处置战后德国和欧洲事务及打败日本等问题急需解决。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讨论问题广泛,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经过激烈争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1)关于处置德国问题:要共同使纳粹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条款;战后德国必须解除武装,拆除军事设备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消灭纳粹党及其影响;同意苏联提出的德国赔款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应归苏联所有;三国部队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法国后来也取得一块占领区);“大柏林”由三国军队共同占领,苏军占领东北部,英美占领西南部。(2)会议决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参战条件是①外蒙古现状予以维持。②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旅顺为军港;中东、南满铁路中苏合办,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千岛群岛交与苏联。③苏联准备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友好同盟条约,以武力协助中国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3)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将联合国最重要的职能交给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1965年非常任理事国增加到10个)。任何实质性问题必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各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会议并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雅尔塔会议的宗旨是制裁德国法西斯和以同盟的力量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它在无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作出了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则是强权政治的丑恶表现。
6、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莫斯科战役失败后,1942年夏,希特勒集中了150万人的兵力,在南线发动夏季攻势。当在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取得进展后,从7月起,德军主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德军的优势兵力经激战后于8月23日渡过了顿河河曲,把苏军阵地切成两段,开始了攻城战。一昼夜间出动飞机2 000架次狂轰滥炸,满城大火,百里之外可见。 9月中旬,德军突入市中心。苏联军民殊死搏斗,在每一条街巷、每座楼、每间屋、每一座房屋的废墟里作战。在防御战期间,消灭了敌军18.2万人,改变了力量的对比。11月19日晨,苏军增加生力军从西北和南面开始反攻,构成“铁钳”,把鲍罗斯指挥的33万主力德军紧紧围住。希特勒派“顿河”集团军群救援也被击退。被围德军弹药缺乏,饥寒交迫,陷入绝境。苏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鲍罗斯请示希特勒。希特勒下令晋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117名高级军官各升一级,令其作垂死的挣扎。苏军紧缩包围圈。1943年2月2日,被围德军被全歼,其中1名元帅、24名将军及9万多名官兵被俘。此役使德军元气大伤,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正确评价说:“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7、中途岛战役
太平洋战争中扭转战局的战役。1942年5月5日,日本占领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卡纳尔岛,这是日本向南推进的极限。5月7日和8日,日本海军在珊瑚海激战中受挫。日海军统帅部决定把力量转到太平洋中部,夺取中途岛,消灭美军前进的基地。日本组成了强大的联合舰队,由山本大将亲自指挥,南云忠一率第一航空母舰舰队任主攻。美舰队力量较弱,但因截获日军作战密电,对日军作战计划了如指掌,乃隐蔽待机歼敌。6月3日,日本各舰队到达指定位置。南云忠一命令航空母舰上第一批108架飞机袭击中途岛。第二批飞机还在甲板上待命,日侦察机报告发现了美国舰队,甲板上的日机都卸下炸弹、改装了鱼雷。突然,37架美俯冲轰炸机直扑日航空母舰“赤忱号”和“加贺号”;另17架直扑“苍龙号”。三舰中弹后立即引发甲板上的炸弹爆炸,弹片穿过甲板,又在船体深处引起爆炸,三个显赫一时的庞然大物沉入海底。山本得讯,命令所有舰队集中攻击中途岛,以示报复。日机炸毁美航空母舰“约克顿号”,但美机很快又炸沉日航空母舰“飞龙号”。此役日军损失大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一艘,飞机400多架,兵员3 500人,其中包括几百名技术熟练的飞行员。日本无可奈何地承认“太平洋上的主动权转入敌人手中”。
8、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北非实施反攻的战役。1942年10月23日,英军将领蒙哥马利指挥第八集团军(包括英、澳、新、印军)19.5万人,在亚历山大港以西的阿拉曼战线上,对约10万德意军发动大反击。英军巧妙地进行战役伪装,使敌军对其主要突击方向和战役发起时间作了错误判断。进攻发动后,敌司令部一片混乱,隆美尔的副手施登姆将军心脏病暴发猝死。希特勒得讯后,忙令因病住院的隆美尔于26日仓促飞返北非。英军截断了德军的补给。隆美尔为避免全军覆灭,15天中迅速西撤1 100千米至突尼斯。此役共毙伤德意军2万余人,俘3万余人,缴获坦克350辆、大炮400门。英军损失1.3万人,坦克400余辆。此役扭转了北非战局。
9、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战役。德黑兰会议后,经英美商定,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西北欧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地面部队司令为蒙哥马利),着手实施“霸王”计划。盟军集中了陆海空三军200多万人,大批飞机、舰艇。英国南部成为一座大兵营。为了迷惑敌人,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造成进攻加来地区的假象。希特勒搜索物力和人力,修建了所谓“大西洋壁垒”防御工程。任命隆美尔为该地区集团军群总司令,指挥39个师,其中重点设防的加来地区配备了19个师。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的运输机2 400架和滑翔机800多架,载运3个伞兵师,在诺曼底地区海岸后边的指定地点空降着陆。黎明时分,盟军对诺曼底地区德军防线发起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霎时间,炮火连天,地动山摇。进攻部队乘4 000艘舰只在狂风恶浪中横渡英吉利海峡,5个师在诺曼底地区一举登陆。德军进行顽抗,但被盟军强大的攻势突破。当夜,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已经登岸,后续部队源源而来,“大西洋壁垒”被突破。德军总司令部得到盟军登陆报告后,仍认为诺曼底登陆只是佯攻,断定盟军登陆重点仍在加来地区,对诺曼底登陆盟军没有集中兵力反击。至7月5日,登陆已达100万人。隆美尔投入战斗的兵力不及盟军的一半。盟军继续推进,7月25日,占领了卡昂—科蒙—圣诺一线,战略登陆场已牢固建立,胜利地开辟了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