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举例说出水、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看它有没有生命。
(二)生物体的共同特征
1、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如:获得营养物质、进行呼吸、排出废物)。
2、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即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3、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繁殖的现象
4、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1)观察的分类: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借助仪器观察)
(2)科学观察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
2、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故实验法是进行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3、调查法
调查的一般方法:
(1)确定调查的目的;
(2)确定调查的对象;
(3)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4)调查并记录;
(5)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6)撰写调查报告。
4、生物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
(1)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2)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其生活的环境。
(3)注意安全,集体行动。
(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组成和范围
组成:生物圈是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地球给生物提供了它们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空气、光、温度、水、土壤等

2、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种生物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注意:探究的模式不是唯一的。)
4、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设计对照实验,通常变量只有一个,且变量为要研究的问题。
5、从爱护实验用鼠妇做起,培养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并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的同学合作和交流。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
2、生物的生活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3、在科学研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如表格或曲线等多种方式)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探究目的选用最恰当的方法。
(七)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大多数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以及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这样,多条食物链会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流动。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物数量多、种类多、食物网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八)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极为丰富的,典型的生态系统有如下几种:
生态系统的类型 |
特点 |
森林生态系统 |
湿润地区,生物种类较多 |
草原生态系统 |
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
海洋生态系统 |
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
淡水生态系统 |
淡水和淡水生物组成 |
湿地生态系统 |
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例如沼泽 |
农田生态系统 |
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 |
城市生态系统 |
消费者主要是人,生物种类较少 |
2、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互相联系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生物圈,如: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人类目前只能拥有地球上的这个生物圈,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生物学以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朝着客观、微观方面发展。无论其研究的内容如何繁杂,研究的对象如何改变,对于生物而言,生物学有其基本规律: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体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环境的变化对生物体会产生影响,生物体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各种生物在生物圈中通过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但这种平衡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它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食物链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生物种类的灭绝。
本专题是生物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四个一”,即“一个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一个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个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观点”:保护生物圈,促进生物与环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用比较的方法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即在生物与非生物的比较中掌握生物的特征;二是在辨析生物对环境的依存与生物适应、影响环境中,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且在对这一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三是在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要结合具体实例突破“食物链和食物网及其物质与能量流动特点”的难点。
典例剖析
例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蝴蝶 ②珊瑚 ③黑木耳 ④智能机器人 ⑤青苔 ⑥流星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识别的掌握。判断是否为生物的方法就是依据生物的特征,只要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就可以认为它不属于生物,当然日常的认知也能判断。本题中的几种物质就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认知水平,明确智能机器人和流星是没有生命的;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物质,它也是没有生命的;蝴蝶属于动物中的昆虫,黑木耳是真菌类,青苔是苔藓植物,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答案:A
例2、下列哪一项不是生命现象( )
A.植物种子发芽 B.酵母菌一个变成两个
C.蝌蚪长出后肢 D.水分进入细胞
解析:
生命现象是指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具体事实。植物种子发芽、蝌蚪长出后肢属于生长发育;酵母菌一个变成两个属于生殖;水分进入细胞属于物理上的扩散作用,与生命现象无关。
答案:D
例3、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作出反应与下列哪一个生理现象相同?(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手被针刺后缩手
C.人出汗和排尿 D.母鸡下蛋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作出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的反应和表现。在上述的四个选项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的特征;人出汗和排尿是生物能排出身体废物的特征;母鸡下蛋是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人手被刺后缩手是指人手被针这一外界物质刺激后作出了缩手的反应,与含羞草受到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是相同的。选项B正确。
答案:B
例4、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一旦离开水,就缺少了维持鱼生存的哪一条件( )
A.空气、阳光
B.营养物质、氧气
C.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
D.适宜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解析:
因为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它有专门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鳃。一旦离开水,鱼就不能进行呼吸获得O2;另外,鱼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在水中。
答案:B
例5、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结构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适应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
解析:
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一定要解决水的问题。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肥厚的肉质茎可以贮存水分,厚的角质层可减少水分的散失。若叶面积增大,则蒸腾作用的水分散失严重,与干旱地生长条件不符。
答案:D
例6、下列四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里的所有树木
B.一片森林里,所有的土壤、空气等无机物
C.一片森林里的所有生物
D.一片森林里,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所以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学生最容易产生的错误是,生态系统只包括生物部分。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