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要讲的内容是《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曹刿论战》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2):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战略战术原则,表明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见解。

3、艺术特色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结合得天衣无缝。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二段(2):写邹忌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规劝齐王。

  第三段(3):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的记叙,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3、艺术特色

(1)讽喻手法

  邹忌的善于进谏,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这个铺垫写得比较详细。而且对各人的言行心理又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使“暮寝而思”悟出来的道理有很大的说服力,也就使得后面的讽谏有很大的说服力了。

(2)用对话表现人物的身份

  对话可以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在这方面有许多可供学习的地方。如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的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三、难点知识剖析

《曹刿论战》

1、第三段是什么层次结构?本段与上段有什么关系?曹刿在本段中阐明了哪两个战争原理?

  本段是总分式的层次结构,先总说胜利原因,再具体分两个方面说其胜利的原因。第三段是对上一段决策原因作补充说明,在内容上有一一照应关系。曹刿在第三段中阐明了两个原理:一要善于创造并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二是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下也要小心考察,不宜轻率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

2、课文第二段文字只讲了不应该怎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而不道破为什么,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补叙出原因,这样写是为什么?

  主要是为了情节记叙的真实、自然。可以推知,在生活逻辑中,在那个紧张激烈的战争时刻,曹刿不会解释原因,庄公也不会让他解释原因。当然,这样处理情节,客观上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为情节增添了波澜,为后文留下了启发、思考,一举两得。

3、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如果把本文题目改成《齐鲁长勺之战》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

  不好。因为本课作者立意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策略。因此文章重点也不是记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战前准备情况,战中战略战术。所以,曹刿“论战”写得多,至于战争则是一笔带过,因此整个内容决定了题目应是《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为什么不直接进谏,而要用设喻的方式进谏?

  因为直接进谏不易被齐王接受,而用设喻的方式可为进谏作铺垫,易于为人接受。

2、本篇作品具有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邹忌从自己的生活中体察到一番政治道理,认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的蒙蔽越深,于是巧设辞令、劝齐王除蔽纳谏。齐王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这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应该正确对待批评意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