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要讲的内容是《愚公移山》和《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学习本文,要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学习时要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

课文朗读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愚公移山》
1、文章结构
课文共四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第四段:用神话结尾,同时这个神话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开头。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叙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3、艺术特色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塑造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对比。如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给其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给其命名为“智”,使对比色调加重,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等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2)借用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点。这样写,给这个难结尾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结局,给人以乐观和信心,并增强了故事的神奇魅力。
(3)语言简洁,详略得当。文章开头仅二十余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两座大山;结尾也只用十几个字交代;中间详写挖山前的准备,对劳动过程只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笔带过,极其简单。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议论简略,愚公的分析、反驳详尽,甚至不厌其烦地列出一个子孙繁衍图来增强说服力。
《诗经两首》
1、诗歌结构
《关雎》
全诗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三章,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恋和执著追求。细腻而深入地抒写这“好逑”中的苦。
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五章,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抒写这“好逑”中的乐。
《蒹葭》

2、诗歌主旨
《关雎》通过对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的描写,表现了青年男女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蒹葭》通过对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求伊人而伊人却若即若离的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绵长的感情。
3、艺术特色
《关雎》
(1)此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2)此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莫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迭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各句叶韵,但其对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3)在用韵方面,此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如鸠、洲、逑叶韵,属幽部;流、求叶韵,也属幽部;得、用、侧叶韵,属职部;采、友叶韵,属之部;芼、乐叶韵,属宵部。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之前一字为韵的。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本诗运用了起兴手法。起兴,作为《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即象征男女欢爱。
(5)这首诗运用比喻、起兴的修辞手法和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成功地表达了朴实的情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蒹葭》
1、反复咏叹,抒情一层深似一层。《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摅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三章中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这使诗篇又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就用韵而言,虽然三章所押上古韵的韵部不同,第一章是阳部韵,第二章是脂微合韵,第三章是之部韵,但韵脚的位置三章都相同,第一章是“苍”、“霜”、“方”、“长”、“央”为韵,就是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第二章、第三章的韵位与第一章完全相同,这使诗篇极富音乐性的回环之美。三章的景物描写鲜明具体,虽然不及唐诗中那种色彩明丽的勾画,但也使人有优美之感。
2、这首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就是运用想象,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三、难点知识剖析
1、《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神话作结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
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神话不同于迷信,以神话作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故事的主题,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赞颂和肯定,给人以乐观和自信,并增强了故事的神奇魅力。
2、《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是怎样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的?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是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兴”之含义是如此的丰富而深远。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关雎》一诗中“雎鸠”、“荇菜”喻体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委婉而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情感,是比兴手法成功运用的标志。
3、《蒹葭》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这样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关雎》和《蒹葭》虽然都是爱情诗,都是出自于《诗经》,可二者还是有其不同之处的,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关雎》①着重叙事。我们在熟读后可以明显看到一条线索,那就是:小伙子爱上了淑女→开始追求她→追求不到→在幻想中和淑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②成功地运用了兴、比的表现手法,以成双成对的水鸟自由自在的幸福,与诗人求爱的艰难形成反差,使人触景生情。接着以“荇菜”的“左右”漂流和难于“采”、“芼”来象征姑娘难以捉摸的心,更是惟妙惟肖。最后又通过幻境的描写将青年人纯朴的爱情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蒹葭》①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主要的是在写男子苦苦追寻却不可得的惆怅及其不轻易放弃追寻的情感状态。②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心中人的心境。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