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一、关于《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一百零五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七十四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诗三百篇”从不同侧面广泛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其中“国风”中的一些诗篇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思想意义。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苦不堪言,他们愤而作歌,表达自己的怨愤和反抗之情,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出现了士兵厌战思家,妻子怀念征人之作,如《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

  《国风》中数量最多、最为精彩的是以恋爱为题材的民歌。它们展现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纯洁质朴的心灵和敢于争取婚姻自主的精神,如《郑风》中的《木瓜》《萚兮》《狡童》《褰裳》《邶风·谷风》《鄘风·柏舟》《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萚》《郑风·遵大路》等诸篇皆是。

  《国风》中还有一些表现劳动的诗歌,如《西周·芣莒》、《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作品则揭露、讽刺了诸侯荒淫无耻的生活。

  《雅》诗中一部分是贵族祭祀用的乐歌,其间也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篇颂扬了自周王族的始祖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功绩。中间有些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西周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二《雅》中的部分作品,也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如《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大雅》中的《民劳》《板》《荡》等。

  《周颂》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商颂》是宋国贵族用以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

2、《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诗经》如何编纂成集的,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作品来源有二。一是当初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诗。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并常被士大夫引用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这在《左传》《国语》《论语》中的例子甚多。及至汉代,《诗经》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确立了其鼻祖地位。《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风、雅、颂的不同体式,赋、比、兴的多种手法,四言诗以及多种多样的句型,堪称后代各种诗体、创作手法的滥觞。

  《诗经》早已越出中国走入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已传入汉文版《诗经》。从十八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译本。《诗经》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并对有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一定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