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一)关于“沁园春”的名字及格式特点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该词牌为双调(分两段,上下阕或上下片),114字。上阕(片)13句,56个字,四平韵;下阕(片)12句,58字,五平韵。此词牌的词,呈现出典雅庄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二)关于词的起源及形式特点
词起源于民间,从《敦煌曲子词集》中可以看到中晚唐时期的民间词,题材广阔,风格朴实清新,但词调格式还未完全定型。经过晚唐、五代文人的大量创作后,调式才逐渐固定下来,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到两宋,词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kuí)等著名词人和多种风格流派,艺术上达到很高的造诣。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的意图。
(三)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藉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I》《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I》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四)关于《雨说》的创作背景
《雨说》一诗写于十年“文革”的严冬刚刚过去的时候,1966年到1967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虽没有直接涉及“文革”的诗作,但他在1966年写了赞扬孙中山的《衣钵》一诗,强调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革命精神和统一中国的理念。并认为“第三代的献身者”,是“传接衣钵”的人。1972年诗人作《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一诗,以大枫树作警谏,暗喻对“文革”的忧虑。文革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雨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了“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