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课件下载



  

文言句逗与翻译


 

一、考点导航

  这一专题包括两个知识要点:一是文言句逗,二是文言翻译。后者是重点所在。

  所谓文言句逗,在这个专题中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给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文段加上标点符号,二是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

  文言翻译是中考中的一个重点,文言翻译与实词、虚词的理解关系密切,我们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往往能够做到通达而准确。在做翻译题时,下面的歌诀应该重视: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语句的翻译考查两个方面,一是准确理解句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特殊句式的理解,二是连词成句的能力。因此,以文言语句翻译来考查考生是文言文考查的通常做法之一,它涵盖面广,考查能力也较全面。近年考查的形式多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少数情况下也出现了填空题。选择题的干扰项通常设置一两个错误的解释,如某个实词解释不准,某个虚词用法错误,句式语序不对等等。主观简答题则没有外在的帮助,必须认真翻译句中的词语,明确实词含义,找准虚词用法,区别词类的活用、通假字和与常规有异的句式,此外,还要把用现代汉语解释过的词义连续起来,进行局部、细微的调整来连缀,使之通顺、自然、不曲解。注意,题干中出现“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什么”实则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翻译,误为“大意”“大概是这样”就会混淆,这往往也是命题人考查的。

  文言句式作为特殊现象,常作为考查内容之一,但考虑到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一般单独考查的并不多,往往把它融入文言阅读理解去处理。文言的特殊句式是重点,考查一般涉及以下几种:一是判断句,判断句在古文中常有判断标志,如“……者,……也”“……者,……”“……也”“……乃……”“……为……”等等;二是省略句,古文语句常省略主语,介词或介词宾语,如“(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帝感(于)其诚”“然得(之)而腊以(之)为饵”等;三是倒装句,一般又分为定语后置(即本来放在名词前的定语被后置了),状语后置(即状语不在动词谓语前而被后置了)和宾语前置(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被放到了前面)以及谓语前置(谓语被强调而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充分认识到这些句式的特殊是文言文考查的一项知识。

二、复习方略

(一)关于句逗

1、阅读全文,弄通文意,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给文言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其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①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②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③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要重视。④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⑤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⑥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⑦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⑧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⑨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处,不要读破句子

  基本了解句意、词义才能处理好句中的停顿。例如《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如句中断成“余人/ 各复延/ 至其家”,这是对句意不理解,对“复”和“延”词义不清,对谁“至其家”理解错误,当你知道“各复”是“各又”的意思,“延”讲作“邀请”,是请“渔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应读成“余人/ 各复/ 延至其家”。

3、借助所学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把句中停顿读准,句意就能更明确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句,是读作“其一犬/ 坐于前”还是“其一/ 犬坐于前”?要看“犬”是不是这句的主语。看原文全句是“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整句的主语是“狼”,那么“其一”是指“两狼”中的“一狼”,而不是“一犬”。那么“坐”是动词谓语,“犬”是修饰“坐”的状语(在文言中常见名词作状语),讲作“像狗一样(蹲坐) ”,主语还是“狼”,那就应读作“其一/ 犬坐于前”。

(二)关于文言翻译

  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另一种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境”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的问题。“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

2、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土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3、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里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直译好。

4、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例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其中的“而”是连词,译为“和”。为使译文简洁,这个“和”字就省去了。

5、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照抄不译。

6、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你倚仗什么去?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告诉他们说。

7、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三、典例剖析

(一)文言句逗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 降大任/ 于是/ 人也

B.饿其/ 体肤,空乏/ 其身

C.行拂/ 乱其所/ 为

D.入则/ 无法家/ 拂士

解析:

  A正确停顿为“故/ 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C正确停顿为“行/ 拂乱/ 其所为”。D正确停顿是“入则/无/ 法家拂士”。应依句意停顿。

解答:

  B。注意:B项是按诵读划分的,如按意义划分则应是“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2、用“/”标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解析:

  正确理解词语意思有助于断句。“时”译为“当时”作句子状语,其后应停顿。“邕”是主语,其后应停顿。

解答:

  时/ 邕/ 才学显著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

  (1)“域民”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后停顿,“得道者”“失道者”均为主语,其后停顿。

解答:

  (1)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2)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

4、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解析:

  (1)正确断句,“虽”“千里”后均可停顿,如只停一处,“虽”后可不停。

  (2)正确断句,“公”“闻”后均可停顿。

解答:

  (1)虽千里/ 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 天子之怒乎(公/ 亦尝闻天下之怒乎)

5、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梳洗/ 罢,独/ 倚望/ 江楼。

B.右手/ 秉/ 遗穗,左臂/ 悬/ 敝筐。

C.无可/ 奈何/ 花落/ 去,似曾/ 相识/ 燕归/ 来。

D.采菊/ 东/ 篱下,悠然/ 见南/ 山。

解析:

  A中应在“倚”后停顿。C正确停顿是“无可奈何/ 花/ 落去,似曾相识/ 燕/ 归来”。D只需在“菊”和“然”后停顿。

解答:B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解析:

  断句时要按词组的意思断,保持语意连续。

解答:

  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7、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郡邑/ 浮/ 前浦,波澜/ 动/ 远空。

B.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

C.八百里/ 分麾/ 下炙,五十弦/ 翻塞/ 外声。

D.洋洋乎/ 与造物者游,而/ 不知其所穷。

解析:

  本题要求筛选出不正确的停顿处理。C项中“麾下”“塞外”均为名词性短语,不能读破。

解答:C

8、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 巨 伯 远 看 友 人 疾 值 胡 贼 攻 郡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注意语意的连续,不能读断。

解答: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 使 护 送 天 祥 至 京 师

解析:

  本题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断读。“遣使”为动宾短语,“护送天祥”是“使”的行为,“至京师”是行为目的(地)。

解答:

  遣使/ 护送天祥/ 至京师

10、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答案:

  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 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 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獗/ 至于今日。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 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 美于徐公

C.今齐/ 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答案:C

12、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A.袁公问/ 曰贤家君在太丘/ 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 太丘远近/ 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 曰贤家君在/ 太丘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 远近称之/ 何所履行

答案:D

13、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①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领起全句的虚词后或句中表连接的虚词前可稍作停顿。

答案:

  ①夫/ 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

  ②先帝/ 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③居高堂之高/ 则忧其民。

14、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解析:

  较复杂的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后置的时间、地点、目的状语之前稍作停顿。

答案:

  ①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②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③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15、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

  ①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②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

16、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答案: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二)文言文句子翻译。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所以”(用来)、“动”(使……动)、“忍”通“韧”(使……坚韧)、“曾”通“增”。

解答: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句应注意“诸”(各位,引申为那些)、“无得”(不能)。第②句应注意“仗”(拿)。

解答:

  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

  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

3、选出对“请以此修衣”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请用这些布料修补衣服。

B.请用这里的收入来修饰一下您的衣服吧。

C.请穿上国君送给您的新衣。

D.请到国君的封地中去修补您的衣服吧。

解析:

  要注意“此”指代的内容,“修”不能翻译成“修补”,应是“修饰”。

解答:B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时磨墨汁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应注意“时”(常常)、“径尺”(一尺见方)、“殊”(很)。

  第(2)句应注意“徒”(仅)、“从俗徼誉”(迎合世俗求名誉)、“岂不愧是翁”(是翁岂不愧)。

解答:

  (1)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2)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应注意“歌于途”“休于树”的状语后置现象,第(2)句应注意“述以文”的状语后置现象。

解答:

  (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

6、翻译文言句子。

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句注意“下视”(下车看)、“其”(那),第②句注意“竭”(枯竭、尽)和“盈”(旺盛)这对反义词,以及“克”(打败)。

解答:

  ①下车去察看敌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敌军。

  ②敌方的勇气(士气)已经枯竭,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岂”(难道)、“尝”(曾经)、“学”(动词)。第(2)句注意“而后”(然后)、“乎”(于)。

解答:

  (1)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2)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句翻译应注意“戚”“以”及“兵革之利”的定语后置。

  第②句翻译应注意“至”“亲戚”及“畔”的通假。

解答:

  ①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良”应释为“确实,实在”,翻译时要让句意顺畅。

解答: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的翻译难点为“思之至深”,“之”为代词,代前文提到的问题,“至”是表程度的副词。第(2)句要注意语气尽量保持一致。

解答:

  (1)我喜欢写文章,考虑这个问题非常深入。

  (2)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

11、选出对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作的卢飞快。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C.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间真情,想辩解,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解析:

  本题的考查重点是词义和语法功能。D项中“辨”即“辨别”,这里含“体味”的意思。

解答:D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