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小说知识

1、小说的情节

  小说中的故事,从开端、发展到结局,有比较完整的情节。长篇小说可以有头有尾地反映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短篇小说篇幅较短小,刻画的仅限于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但相对来说,其情节也是完整的。情节跟结构的关系密切,这在短篇小说中尤为明显。故事发展中各种材料的详略取舍,交代次序的倒顺过渡,不同线索的发展交叉以及伏笔与照应的安排,这种种问题都因为要在较小的篇幅内争取较大的容量而产生。因此,短篇小说的情节往往十分紧凑。

2、小说的环境

  小说不仅塑造人物,而且描写具体环境。环境描绘正是为了烘托人物,并给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作品中的具体环境有大有小,大到整个社会,甚至跨越国界,小到一室一隅。不论大小,环境总是人物性格赖以形成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即使人物只在有限的空间内活动,它仍然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离开了社会环境,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失去意义。另外,描写人物所处的周围环境(如陈设、景物、气氛等),对表现其性格也有一定的作用。

3、小说的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不同于散文。散文中的形象是片断的、零散的,有如一幅不完整的素描草图,画家只在某些部分寥寥抹上几笔色彩。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而且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中、长篇小说篇幅大,更便于通过人物在社会中多方面的联系,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其性格的成长变化。

  (1)抓住人物的特点重点描写

  对于人物的描写,首先要观察、思考、分析,再落笔于这个人的主要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必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自然笔下的人物形象就十分鲜明了。

  (2)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善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章才有可能打动读者。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一)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出处同上)鲁迅先生要读者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摘自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

  应当指出: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如曹操对汉室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后逼宫等等,尽管作者认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大肆渲染,但并不能作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据。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应该肯定的东西,也有必须否定的东西。历史上一切曾经起过某种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摘自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小说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