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 卷

开始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行(zǎn)    怪(zhēn)  别niǔ

B.午(xiǎng)   肉(wān)   盖(cháo

C.官(bāo)    鸡lèi)   下(huī

D.装(yáng)   大)    害(zè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尴尬 怄气 聒噪        B.吹嘘 逞辨 避暑

C.惑乱 禀请 沉吟        D.班师 肺腑 高卓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那十一个厢禁军……都叹气吹嘘(嘴里嘘气),对老都管说道……

B.(老都管)这两日也看他不得(看不惯他那样子)。

C.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D.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命运不好的人)!

4、对老都管与杨志的矛盾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老都管觉得杨志的一切都是小题大做,再加上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既不愿顶着酷暑赶路,更不愿面对一个不把他这位老都管放在眼里的杨志。

B.老都管是梁中书特地派来监督杨志的,他只有笼络了众军才能执行这种监督。他正是利用杨志与众军的矛盾来控制这支队伍。

C.如果杨志把众军打急了,将会激起事故,那样老都管就无法完成梁中书交给的任务,所以,他对杨志不能不加遏制。

D.老都管一方面同情军汉,一方面自己也不愿赶路,与杨志发生冲突势所难免。

5、下面是对文中疑难语句的理解,指出有误的一项( )

A.“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平时总依伏自己的才华,性格旷达,对自己毫无检束,并且屡屡违犯了曹操的忌讳)

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曹操假装惊讶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C.“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杨修说:“您奉魏王的命令而出城门,如果有谁阻挡,就把他杀了就行了。”曹植然后就听从了他的话。)

D.“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又假装对夏侯惇发怒,也要把夏侯惇杀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趁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汉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6、“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 ’……”句中的“跳”“喝”体现出杨志什么性格特点?( )

A.急躁蛮横            B.爽快急躁

C.大胆爽快            D.鲁莽蛮横

7、下面是根据本段对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讲究方式方法         B.与众军汉产生了矛盾

C.缺少对军士的关心体贴      D.天气太炎热

8、对文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是非常炎热的,可杨志在凉快时不赶路,偏要天热时才赶路,看出他对送生辰纲这一差使非常慎重唯恐出事。

B.从军汉、老都管对杨志敢怒不敢言,可以看出杨志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吭一声。

C.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细心的人,但他与众军汉及老都管间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感情沟通,相反他动辄打骂,激化了内部矛盾。

D.虐待禁军,激化矛盾,这是杨志失败的一个很次要的原因;杨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老都管,没有老都管,杨志就不会失败。

E.反复描写天气炎热,杨志一行口渴难耐,筋疲力尽,为后文在黄泥冈买酒中计埋下了伏笔。

B 卷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肋”本是曹操随口说出的口号,但杨修却马上收拾行装,这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植与杨修关系甚好,选文中能看出杨修为曹植作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可看出杨修有什么性格特点?同时也看出曹操对杨修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写了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5~8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好也。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个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5、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这们(  )     (2)枣子(  )

(3)候(  )     (4)聒噪(  )(  )

6、找出文中描写杨志心理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下文回答,贩枣子的人是谁?是谁设的“智取生辰纲”这个计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一段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