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要讲的内容是《公输》《<孟子>两章》。

云梯
《公输》这篇课文,要注意了解墨子的观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注意把握文章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孟子>两章》这两篇课文,要注意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的论述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公输》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段至末尾):详细叙述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2—12):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第二层(13—16):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层(17—末尾):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3、艺术特色
(1)本文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既然“服”了,将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服而心不服的真相,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墨子又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楚王既然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如是,矛盾该解决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非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了公输盘的卑劣行径,并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才迫使楚王不得不最后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至此,矛盾才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2)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是同这种说理的方法密不可分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两大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不如人和也”):用富有概括性的事例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层(从“故曰”到末尾):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从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入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3、艺术特色
(1)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先点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此提挈全文。接着以攻与守两个角度设例加以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作者以三个否定式的排比句反衬了得“人和”的重要性,从而推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断语。
(2)在修辞方法上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气势充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寡助与多助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理更深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各方面经受磨炼。
第二部分(2):从正反两方面,从个人到国家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忧劳兴国的道理。
3、艺术特色
(1)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沉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大量运用排比句,显得很有气势。
三、难点知识剖析
《公输》
1、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3、“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楚王。
4、墨子又采取了怎样的手法去说服楚王的?
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这又分为两个部分:
①先用一个假设,让楚王自己说出放着自己那么多好东西不用,却去抢夺不如自己的人的劣等东西是“必为有窃疾矣”;
②随即就一连用了三个很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就像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己刚才所否定了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能尴尬的说“善哉”了。
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6、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这两篇课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第一篇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篇课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3、本篇开篇列举了一系列的人物事迹,他们有什么共性?举这些例子给人们以什么启示?
这些人都是古代的贤明之人,他们都说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才从畎亩版筑之间发迹出来。这些例子给人们的启示是,要成就事业,必须要先能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炼。
4、文章中哪句话论述了国家要经历磨炼的重要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