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字号: 默认

1、成语故事“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武则天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成语“请君入瓮”由此而来,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2、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

 

3、酿成安史之祸的四大原因。

(一)皇上怠政。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他听说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礼节,将她招进宫里。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赐号太真。后封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当时尚无皇后,故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称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专门为贵妃提供服装服务的人就达七百多人。为让她吃上喜欢的新鲜荔枝,玄宗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把荔枝用快马快速运抵长安。贵妃受宠,哥哥杨国忠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各有所封: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秦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

(二)奸臣当道。

  由皇帝怠政,衍生出宰相专权。特别是奸臣为相,结果可想而知。

  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他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是年,暴雨造成严重灾害,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很差,却喜欢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应用自如。

  玄宗对国家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不合时宜地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激发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初期形成的边境安定局面被打破了,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与西南的南诏国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三)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为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危机。

(四)朝政腐败,加剧各种矛盾。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中央和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