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

字号: 默认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卷

开始测试
剩余时间

20分

一、选择题

1.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

C.         D.

2.小明对下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这一变化导致了( )

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中作者的兴奋与感慨,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和同为一家”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

A.回纥            B.南诏

C.吐蕃            D.靺鞨

7.“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8.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9.“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0.下列哪一朝代出现了地方上节度使实力很强,导致藩镇割据的现象(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本题是识图题,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骆驼载乐俑即是著名的唐三彩作品,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同时体现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因此答案为C。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成都平原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因此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唐朝农民创造的有两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解决农民灌溉的工具。根据以上分析,AB错误,可以排除。都江堰和筒车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D符合题意。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时期完善科举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变化导致了唐诗繁盛辉煌。因此答案为B。

   科举制度于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因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科考及第后作为新科进士的喜悦之情。故本题答案为C。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口述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于元朝时期,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和同为一家”是指唐朝与吐蕃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故选项中C符合题意。

   ①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密切了汉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②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③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国同日本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

   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有政治清明促进经济文化繁荣;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交往;对外交通的发达为交往提供了条件唐代中国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开元、天宝年间经济达到了顶峰。当然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科学教育等等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最前端,这使得世界经济和其他方面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大唐。因此答案为B。

   “和同为一家”是唐朝同我国少数民族的关系史。“对外友好往来”反映的是唐朝与世界的交往。从题干中意思可知一位僧人西行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确定答案是玄奘。

   唐玄宗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卷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展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