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历史高级教师 汪庆伟
一、知识概述
1、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的基本情况,了解清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等基本史实,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2、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背景: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清军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
(2)措施:
1)政治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北京孔庙大成殿外的前檐下悬挂的匾额上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沿至清末,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统九代皇帝御笔木匾九方,依次题字各为:“万世师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与天地参”(乾隆),“圣集大成”(嘉庆),“圣协时中”(道光),“德齐帱载”(咸丰),“圣神天纵”(同治),“斯文在兹”(光绪),“中和位育”(宣统)。
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经过。
①1661年,郑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
②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
3)意义: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者,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概况: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归纳:台湾自古属于中国领土。
230年 |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竖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 |
1294年 |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
1662年 |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
1684年 |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3、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措施:
1)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①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宗教首领达赖五世,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皇帝赐予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与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乾隆时期,实行“金瓶”(金本巴瓶)掣签,将西藏活佛转世的认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当时清朝规定,活佛圆寂后,根据一定标准拣选“灵童”若干(通常1-3名),把写有其名字的牙签牌放入清政府颁发的金瓶内,由高僧诵经祈祷,由专人负责掣出一签,掣中者即被定为上世活佛的转世。整个过程需要中央政府派专员监督。掣出结果上报中央,中央政府批准后择定吉日为活佛举行继位典礼。
归纳:从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
(1)唐时西藏称吐蕃,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唐蕃会盟。双方“和同为一家”。
(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3)清朝时,顺治赐五世达赖 “达赖喇嘛” 的封号,康熙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4、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1)背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2)结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回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因他们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故称该地区为“回部”。
2)背景: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割据,残害人民。
3)平定:乾隆帝调兵讨伐,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4)管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在新疆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归纳: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的有效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2)东汉派班超出西域,他在西域经营30多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控制,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3)唐代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4)清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统治。
五、清朝的疆域
归纳:关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
(1)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在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台湾、西藏、新疆地区的管辖,也说明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等政策加强联系。
(3)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
(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3)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朝开荒执照
(2)表现:
耕地面积 |
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
水利兴修 |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粮食种植 |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
经济作物 |
有了较大的发展,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3)作用: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有些颇具规模。
(2)商业的发展: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商帮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3、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
1)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2)消极: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认识: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