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知识,还可以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带来爱的种子,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所描述的沙莉文小姐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阅读时一是要注意沙莉文小姐那独特的教育艺术,二是要注意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认真体会在文字间如涓涓溪水般缓缓流动的情感。这情感的溪流有两个源头,其一是作者接触知识时的欣悦激动之情;其二是作者对再塑自己生命的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作者、作品介绍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近七岁时,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为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病残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和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为了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到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了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主要作品有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我的宗教》《中流》等。

  这篇文章选自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作品介绍了海伦·凯勒自己成长的特殊经历,莎莉文老师对她的教育,以及她自己对生活和光明强烈的热爱和憧憬。她的传记被译成了50多种文字,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的时候出了两个杰出的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二)字词疏通

1、生字注音

搓捻cuō niǎn) 花团锦)  盼()  譬如 (

( kǎi )    开(zhàn)

2、词语解释

  企盼:盼望。

  截然不同(jié):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恍然大悟(huǎng):忽然间醒悟过来。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不求甚解:原来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多指只满足于一知半解。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三)内容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那么帮助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是谁?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帮助海伦再塑生命的,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沙莉文老师。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第一次见面,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第二部分(6—8):老师教“我”学写“洋娃娃”。

  第三部分(9—13):老师教“我”拼写“水”,“我”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 解读每一部分:

  (1)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1——5段,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仔细阅读1-5段,看看作者在安妮·沙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内容:1.对沙莉文老师到来的时间,是准确的记录,意味着重要而深刻。2.写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预示着有不寻常的事发生。3.在4-5段,对我当时的状况做了详细描述:分路、苦恼、疲倦不堪。但心中期盼着——光明。

  好处是: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而且,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更突出了沙利文老师对于海伦的重要意义,更突显了文章主题。

  (3)读6—8段,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 “我” 学写“洋娃娃”?

  “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

  (4)读9--13段,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 “我” 拼写“水”,让我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感情的?

  她俩“散步”来到井房。 在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盲聋哑人只有通过触觉来感知事物,当“water”从海伦的手中流过的时候,莎莉文老师则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着“water”这个词,时机抓得多么准确,教学方法多么巧妙。果然,“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5)当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海伦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沙利文老师来到海伦身边之前:

  第3段“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第4段“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示了海伦坠入黑暗而沉寂的世界中的痛苦与无助。)

  当学会拼写洋娃娃后:

  当我最后能正确的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走到大自然一起散步,认识了“水”之后: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四)人物形象

海伦

  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莎莉文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五)质疑探究

  (1)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她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个方面她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第二个是莎莉文老师教育有方。是莎莉文的教育有方和海伦·凯勒的主观努力她们一起共创了辉煌。

  (2)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3)“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课堂总结: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生命是如此渺小,有如此伟大;生命是如此的平凡,又如此珍贵。海伦 凯勒作为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作为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感恩生活,不热爱生活呢?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