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阅读小说《窃读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味“窃读”的滋味,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在品味人物真实方法,感悟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培养求知若渴的学习兴趣。
-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汗涔涔cén:流汗的样子。
适宜shì: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qù: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众目睽睽kuí: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饥肠辘辘lù: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走路不稳的样子。
依依不舍shě:留恋,不忍分离。
2、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在北京长大。创作十分丰富,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3、关于文题
这篇课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或深或浅带有自传的痕迹。她关心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她的作品较少具有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她的小说经常采用以大见小的写法,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4、文章结构
小说主要写“我”少女时代的窃读经历,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窃读被抓的尴尬。又分为三层:
(1—2)“我”匆匆来到书店。
(3—7)老板当众责问“我”。
(8)“我”逃出书店。
第二部分(9—15):插叙窃读的酸甜苦辣。又分为四层:
(9—11)“我”得到了一条不费一文读书的门径——到几家店读完一本书。
(12)“我”装作顾客家属进店读书。
(13)“我”以避雨为借口留在店里读书。
(14—15)读书时用花生米充饥。
第三部分(16—29):写“我”在窃读时得到帮助的感激。又分为三层:
(16—17)“我”受了屈辱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决定再去窃读。
(18—19)“我”藏在一角读书。
(20—29)“我”在店员的关照下读完书。
5、品读内容
(1)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a.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b.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情。
明确:a.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 ——孤独无助
b. 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 ——感动、感激
(2)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a.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b.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c.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d.用花生米充饥;e.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不要求逐点答到)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3)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①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②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对书籍的酷爱心理。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我”少女时代的窃读经历,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表达了对那些给予“我”关爱的人们的感激之情。
7、艺术特色
(1)对比鲜明。一家书店的老板对“我”的责问和另一家书店店员对“我”的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入体会到了人间的爱。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文章多处运用心理描写,表达“我”对窃读时的复杂滋味。如:“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那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害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三、难点知识剖析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一笔很有力,可以说就是“豹尾”,很有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把窃读曾经引起的对人类的“仇恨”转化为“爱”;其次是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最后,这一笔和前面在书店中“窃读”时看似闲笔的吃花生米这一细节构成有机整体,使结构显得完整,没有任何游离的、可有可无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