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字号: 默认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 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

  喙(huì):鸟兽的嘴。

  鸢(yuān)鹰:老鹰。

  跼蹐(jú 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

  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

  褴褛(lán lǚ):形容衣服破烂。

  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2、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3、关于文题

  “鸟”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作者用敏锐的观察,生动的笔触,写出了各色鸟的鸣声、外形,表达了对鸟的喜爱之情。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早期的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地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梁实秋曾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4、文章结构

  (1) 全文以“鸟”为线索,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写不同的鸟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也囚禁了自由。

 

    5、理解内容。

  (1)朗读第1段,说说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开篇点出爱鸟之情,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小结: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3)阅读第二段,思考:

  ①“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 儿形成鲜明的对比;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②“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②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①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②“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六)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①“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② 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③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七)阅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①“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 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③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八)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①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6、分析情感。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7、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色鸟的鸣声、外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自由之鸟的同情,暗含了作者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

  

 

8、艺术特色

  (1)多角度描写,生动形象。

  作者在描写鸟的时候,采用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写鸟鸣、绘鸟形,活灵活现。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描绘出悦耳的效果。绘鸟形时,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来表达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

  (2)一线串珠,以情动人。

  “我爱鸟”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它像穿起美丽珠帘的线,贯穿全文始终。“我爱鸟”,文章开笔表“情”,直截了当。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致哀,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对笼中鸟产生的同情、对自由鸟产生的喜爱、对贫寒鸟产生的悲楚,都是在“爱鸟”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这种爱是最直接、最单纯的爱,只是因为鸟本身而爱。这种感情也是最动人的,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作者着力写了鸟带给人的喜悦和鸟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觉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

  探究一:给人喜悦的鸟,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鸟;而生活悲苦的鸟,是生活在贫寒环境中,面临死亡的鸟,尤其是在第6段中,作者由鸟及人,联想到生活在“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这些人也是因为生活在贫寒中而面临死亡威胁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

  探究2:鸟生活的悲苦,是失去自由的悲苦。胳膊上架着的鹰、笼中养的鸟,失去自由就羽翮不整、蜷伏不动,作者看到后,对鸟充满同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希望人生自由自在。

(二)读完文章,有什么感悟?

  感悟①:本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借鉴这种写法。

  感悟②:生命因自由而精彩。禁锢,将会减少生命的活力。要想让一个人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尽情绽放自己的精彩,就少一点儿禁锢,多一点儿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