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字号: 默认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通过《最苦与最乐》,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的责任感。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课文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字词积累

(huì)   如重负(shì)   约(qì)  (lǎn)

(dǐ)   悲天人(mǐn)   却(xiè)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内容把握

  这篇课文围绕“最苦与最乐”的问题,阐述了负责的痛苦与尽责的快乐,分析了人生与责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文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明确地提出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4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自然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5、6自然段是第四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接下来论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作者具体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辅论的第3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2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接着,作者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继而照应前面所述: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了(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三部分论述“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且不单单谈快乐也谈到了痛苦。为什么前面第二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三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用了一个自然段呢?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二部分已经用于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三部分中就无需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第四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一般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说本文前面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一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3、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两段谈的是什么问题?与上文是什么关系?

  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倒数第l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

  这两段文字论点是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层进关系。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层进关系。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非常灵活。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有的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有的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轻灵之气。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3)这篇文章的“苦乐观”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从苦与乐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价值,言近而旨远,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又赋予其崭新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这种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在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家长有抚养自己的责任,老师有教育自己的责任,他们都应尽心尽责地关爱自己,唯独自己却无须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意识的淡薄在青少年中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当然,他们也感受不到未尽责任的痛苦,尽了责任的快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所以,青年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树立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