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李红梅
《陋室铭》
一、导语设计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笔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课文朗读
三、文章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到“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无论豪华与简陋,只要其主人的道德高尚,它都能透出品德的馨香。这一层运用了类比的写法。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第二层(到“劳形”),写陋室的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先写环境的清幽,说明来的人很少;次写往来人物,是志同道合的学者,是“鸿儒”;最后写室中的生活,自得其乐,情操高雅。
第三层(最后一自然段),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说明自己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并引用孔子的话来强调“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四、字词
惟吾德馨(xīn):惟,只。吾,我,文里指住屋人自己。馨,香气,文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文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金经:指佛经。
五、深入探究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
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陋室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于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六、文章主旨
刘禹锡的这篇铭是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绝俗的胸襟。
七、写作技巧
本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再次类比、自况:诸葛庐、子云亭
孔子的话作结:志:高雅的情趣、绝俗的胸襟
《爱莲说》
一、作者及文体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惇颐、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池”,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二、文章朗读
三、文章的思路
全文经“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为核心,以菊和牡丹为陪衬,先写莲的形象和品质,后归结文章主旨。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其中对于莲的描写包括七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第二部分(2):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四、深入探究
1、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
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3、关于衬托的写法
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人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囱然可喜;而人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4、本文是怎样描写莲花形象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作者以花喻人,以隐逸者、高贵者陪衬君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五、文章的主旨
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物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六、写作手法
描写、议论、对比、衬托。
七、小结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