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细致描绘及借所写之物表达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着追求的道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忏悔chàn: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伤心。
淅淅沥沥xī lì:形容轻微的细雨声。
矜持jīn:庄重,严肃。
伫立zhù:长久地站立。
孱头càn:软弱无能的人。
猥琐wěi suǒ:(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垂垂暮老chuí: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刹那chà:极短的时间,瞬间。
花苞bāo:花没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
2、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一),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
3、关于文题、背景
这是一篇状物散文,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题目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对象。
本文选自《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大部分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课文《一棵小桃树》就是这样一篇渗透着作者人生感悟与人生追求的散文。文章饱含深情、含蓄隽永,透过小桃树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一段人生故事,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
4、文章结构
本文共1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2—14):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经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
第二层(3—8):插叙,回忆过去。
第三层(9—14):再次回到眼前情景。
总结:本文围绕小桃树展开,写小桃树在逆境中生长的经历,借小桃树的顽强不屈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
5、理解内容,感知写法
(1)第1段中,“我”为什么“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呢?这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我”一直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常常忏悔;而现在“该给它写点什么了”,所以“感到安慰”。
引子,造成悬念,暗示小桃树与“我”的关系是不平凡的,有它的特殊意义、经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根据课文简要叙述小桃树的经历。
明确:环境:角落里 经历:遭遇 现状:花苞欲放
小桃树桃核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被猪拱折,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3)本文在叙述小桃树的经历中还穿插了什么内容?
明确:“我”的一些经历。
环境:偏僻小山村 经历:“我” 磨难 现状:安慰、追求
“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小结:可见,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和暗线交织并行。
6、体会描写,感知形象。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明确: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第10段中说:“我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3)品读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雨中的小桃树。一个“瘦”字用得十分贴切,“容颜全然褪尽”,令人心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可见我和小桃树有着不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4)作者为什么多次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反复说它长得很委屈,一再说它长得瘦小,并且着重写它在风雨摧残中的情景,这些意味着什么?
明确:小桃树长在一家土院子的角落里,生长环境差,备受冷落。暗示自己从小生长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小桃树得不到良好的生长条件,暗示“我”从小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孤陋寡闻,后来到城里才知道天地更宽广。说它长得瘦小,暗示感到自己渺小,未能成为大才。着重写它在风雨摧残中的情景,暗示作者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经受发风风雨雨,有过种种磨难。
(5)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和“我”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7、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作者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怎样理解。
明确: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朦胧向往。随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就更加强烈了。
(2)第6段为什么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是说自己为美好幸福的未来而奋斗,这是生机勃勃的,欣欣向荣的,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3)怎样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4)品读“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一句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5)最后一段“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使我明白了: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8、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的描写,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生活哲理。
结构图示:
9、艺术特色
(1)双线并行的结构。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被猪拱折,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2)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者笔下的小桃树瘦弱而顽强,却寄予着深刻的含义。作者明写小桃树,实际上暗写自己。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明确: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时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还历经了风雨的摧残。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得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经历相似,因此,“我”关注它、爱护它。
(二)文章第10至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样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是把小桃树的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糅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挠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的情志。
(三) 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