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4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相对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⑴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⑵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课文7、8两段写了什么?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②第9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6)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0、11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7)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教师提示:对21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