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一、内容概述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观察、感知、分析、归纳等认知能力。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重难点内容讲解

1、地表形态变化

  有一个成语叫做“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变桑田只是神话故事里才有的吗?不是。科学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中有大量的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喜马拉雅山 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后来因为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而且最新测定的数据还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 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荷兰人的填海造陆说明了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也可以起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是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之中的。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容易被我们察觉。但是有些地壳的变动确实比较剧烈的,例如地震、火山,常常在瞬间造成山崩地裂,改变地表形态,给人类带来灾难。

活动: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答:①说明地壳发生隆起;②说明地壳下沉;③说明地壳发生了张裂;④说明地壳发生了相对运动。这些现象说明地球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地壳是运动的。

2、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 “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 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研究了地形、化石以及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收集了如下证据:

  ①地形证据。当魏格纳在地图上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到一起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 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而在北美可以找到与位于欧洲的煤层对应的煤田;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 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魏格纳认为这些事实是大陆漂移说的有力证据。

      

  ②化石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魏格纳还利用化石来证明他的观点。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 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飘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洋过 海。魏格纳由此推断,这些大陆在当时曾是一个整体。

 

  ③气候证据。魏格纳还运用气候变化的证据来证明他的理论。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魏格纳认为,3 亿年前,这些植物生活的地方肯定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学家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这些冰川擦痕表明,南非当时曾被大陆冰川覆盖,厚厚的冰层覆 盖了几千平方千米。但是现在的非洲大陆气候炎热,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魏格纳由此得出结论,在泛古陆存在时期,非洲大陆靠近南极。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各纬 度的气候特征是不变的,然而大陆的位置却在不断改变。当大陆漂向赤道时,它的气候就变暖;漂向极地时,它的气候就变冷。而大陆在漂移时,把在原来位置上形 成的化石和岩石一起带走了。这些线索足以证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 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 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 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 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各大洲分开。

活动: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答:六  太平洋

  ②阿拉伯半岛位于____板块,澳大利亚位于____板块,喜马拉雅山位于____板块与____板块的交界处。

答:

  印度洋  印度洋  亚欧  印度洋

  ③板块是活动的还是静止的?哪里较活跃,哪里较稳定?

答:

  板块是活动的,板块边界较活跃,板块内部较稳定。

  ④图中“← →”表示____;“→ ←”表示____。

答:

  板块发生张裂  板块发生碰撞

  ⑤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答: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小结: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①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洋的生成和发展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海洋都会经历以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5、火山与地震

(1)火山

  地球内部储藏着巨大的热量,地壳深处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在高温下变成了熔融状态的岩浆。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的喷发物有高温的气体、熔岩和固体物质。

  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称为火山。典型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外表通常是一个锥形的山丘,叫做火山锥。在 火山颈的顶部的火山喷口,叫做火山口。火山口一般呈漏斗状,在火山熄灭后常蓄水成湖,叫火山湖,如白头山天池。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岛屿,如美国夏威夷群岛 是火山岛。

  火山带来的危害有:火山喷发的熔岩流、火山灰,会破坏田园、建筑,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喷出的气体和尘埃物质会污染空气,影响气候。

  火山带来的益处有:带来肥沃的农田;形成矿产;形成游览胜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等;形成火山岛,为附近居民提供陆地;提供宝贵的科研资料,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地震

  地下岩层在发生突然破裂或错动时,原来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会迅速释放出来,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地表震动,这就是地震。地下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与震源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波引起的振动,可以分为地面的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的是纵波。它传播得较快,速度一般是每秒钟五 六千米,并且衰减也快。所以,离震中越近,地面上下颠簸越厉害;离震中越远,地面上下颠簸就越轻。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的是横波。它传播较慢,速度一般是每秒 钟三四千米。但它传播得较远,衰减得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人们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仍能感觉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 动,后水平晃动,两者有一个时间间隔。

  在没有接到临震预报的情况下,如果感到地面上下跳动很厉害,表明震中较近,这时要沉着果断地火速跑到室外空旷场地。来 不及离开时,可在结实的家具下暂避一下。如果地面上下跳动很轻微,甚至没有感到上下跳动,只是感到水平晃动,这就表明震中较远,室内人员要有秩序地撤离房 屋,不必慌忙,并应特别注意防止建筑物上部的坠落物把人砸伤。

  世界上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破坏性都很大呢?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3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5级以上地震才具有破坏性。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 预报地震的方法,但发生地震前一般都有预兆,在动物、植物、气象、地下水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人类可以通过对这些异常现象的观测来防震减灾。地质 学家是使用地震仪记录和测量地震波,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

  地震的一些前兆:

  a.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者降低。

  b.地温明显升高,天气异常闷热。

  c.用仪器测出当地的地形有微小变化。

  d.一些动物行为失常,如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

  e.有地光和地声。

(3)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地震的分布和世界上火山活动地区的分布是一致的,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 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的呢?对照“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示意图”,我们发现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板块边界地壳比较活跃。

思考:

  ①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

  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正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的汇合处,因而成为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广东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②中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西藏也多地震,它们位于相同的地震带上吗?

答:

  湾多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西藏和台湾不位于相同的地震带上。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台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