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课外拓展
典型例题
课件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经线和纬线

4、利用经纬网定位

二、重难点内容归纳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球体) →不规则的球体。

4、有关地球是球体的证明

  ①海边观察到帆船的视变化;

  ②月食中呈现的弧形月面;

  ③登高望远;

  ④环球航行;

  ⑤宇航员的太空观测。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

  (1)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能较好地表示地球的真实形状,使我们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昼夜更替和各地时刻的变化等。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递变等。利用地球仪可以测定方位,测定经纬度,测定太阳的赤纬度数,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利用地球仪可以测定昼夜长短和日出、日没时刻,测定极昼、极夜的日数和起讫日期。利用地球仪易于正确阐明地轴、两极、经线、纬线、时区、日界线等概念。

  (4)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它可以避免在平面的地图上存在的长度、方向、面积和形状等方面的误差和变形,避免分割球面造成阅读上的不便和误解。

2、经纬网

(1)纬线和纬度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纬线的特点:①纬线都是圆;②各纬线圈不等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两极最短;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的划分:从赤道开始,以赤道为0纬度,向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往北逐渐增大,最大是北极点,为90°N;向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往南逐渐增大,到南极点为最大,即90°S。

(2)经线和经度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的特点: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②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的划分:国际上以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一条经线规定为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与本初子午线构成经线圈且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的另外一条经线为180°经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依次增大到180°为东经,经度用字母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依次增大到180°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经度。

(3)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分别是纬度和经度起算的地方。前者是0°的纬线;后者则是0°的经线。

  赤道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90°)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长的一条纬线。因此,那里的自转线速度最快。“坐地日行八万里”(四万千米),指的就是赤道上地球自转一周的行程(赤道周长约为四万千米)。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夜两半球,两者都是地球上的大圆。球面上的两个大圆相交,必然互相等分。或许是由于“赤”道这个名称,使人们联想起那里总是“赤日炎炎”,认为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地方。实际上,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加上赤道地区终年多雨,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是在北纬10°附近,那里被称为“热赤道”。

  世界上有两个以赤道命名的国家。一个是南美洲的号称“赤道国”的厄瓜多尔,其英语名称就是Equator(赤道)一词的音译。它的首府基多,地处赤道附近,有“地球中心”之称。另一个是西非的赤道几内亚,它的面积很小,事实上,它在赤道以北一百多千米,赤道并不经过这个国家。

  本初子午线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主子午仪的那条经线,是经度度量的起始经线,故称本初子午线。赤道是纬线中唯一的地球大圆,因此,它是纬度度量的自然起始点。两条相对的经线合起来都是地球的大圆,有同样的大小,因此,本初子午线是经度度量的人为起始点。它是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的。在此以前,许多国家都曾以通过各自首都的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而没有全球统一的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是英国皇家天文台。1948年,因城市环境污染给观测造成困难而迁出伦敦,原址被辟为博物馆。现在,皇家天文台虽已设在伦敦东南96.5km的地方,但格林尼治仍然是经度和时间起始的地方。

(4)回归线和极圈

  回归线和极圈都是地球上的纬线,它们是具有特殊天文意义的纬线,地图(或地球仪)上通常都用虚线标出。

  回归线分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回归”意为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赤道两侧往复移动。回归线就是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这样的一年叫回归年)可能到达的最北点和最南点所在的纬线,即90°正午太阳高度的南北界线,其纬度等于黄赤交角,即南北纬23°26′(课本中取23.5°)的纬线。

  南北回归线分别是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叫做热带,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两次太阳直射的间隔,在赤道为半年(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6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是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冬至)。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大致通过我国的台湾省中部、广东的汕头和广州、广西的梧州和云南的个旧一线。

  极圈分北极圈和南极圈。昼夜长短的变化因纬度而不同。纬度愈高,变化的幅度愈大。极圈就是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极昼)和24小时夜长(极夜)的南北界线,其纬度为黄赤交角的余角,即南北纬66°34′(课本中取66.5°)的纬线。

  南北极圈分别是南北寒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极圈所包围的地带叫寒带,每年有极昼和极夜。一年中极昼和极夜的日数,则因距南北两极的远近而不同,离南北两极愈近,极昼和极夜的时间愈长,至南北两极各达到半年左右。

(5)经纬网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活动: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地球仪上的经线。

  ①所有经线在南极和北极相交。

  ②所有经线的长度都基本相等。

  ③除0°和180°经线外,其他度数的经线都有两条,在0°经线以东的180°范围内的经线均称为东经(E),在0°经线以西的180°范围内的经线称为西经(W),以示区别。

  (2)地球仪上的纬线。

  ①所有纬线相互平行,不能相交。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纬度越高,长度越短;两极为点。

  ③除了0°纬线以外,其他度数的纬线都有两条,赤道以北的纬线称北纬(N),赤道以南的纬线称南纬(S),以示区别。

  (3)划分南北半球的是0°纬线,即赤道。

  (4)习惯上的东西半球不是以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的,而是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由于0°经线通过欧洲和非洲大陆西部,而西经20°经线主要通过大西洋和北冰洋,这样在以20°W和160°E经线圈划分的东西两半球地图上,可以避免把欧洲和非洲大陆分割在东西两个半球上。

  (5)习惯上把南北纬30°之间称为低纬度,南(北)纬30°~60°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90°之间为高纬度。

 (6)如何在局部经纬网格图上辨认东、西经和南、北纬:

  如果把局部地区的经纬网格纳入有0°经线和0°纬线的全球经纬网格中就不难辨别了。纬度向型图上向上方度数增大的是北纬;纬度向南(图上向下方)度数增大的是南纬。经度向西(图上向左)度数增大的是西经。经度向东(图上向右)度数增大的是东经。

  (7)继续观察,我们还会发现:

  ①在高、低、中纬度中,我国大部分在中纬度,南部一小部分在低纬度。

  ②在各大洲中,全部在高纬度的是南极洲,大部分在低纬度的有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大部分在中纬度的是欧洲,地跨高、低、中纬度的有亚洲和北美洲。

  ③从0°经线起,沿0°纬线由西向东依次通过的大洋和大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大西洋。

归纳如下: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向南越来越大

东经: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特殊

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 返回 -

 
1024*768 IE Copyright©2005 WWW.huanggao.net☆